人教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优质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制定的一个具体而有序的行动计划。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style="color:#125b86">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三、京杭运河。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片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图片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图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图片。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____辽宁省___。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____满族_。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__哈尔滨_____。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

能力目标。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一、位置。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所跨的纬度约90度,经度约164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濒地中海。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后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来导入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师出示,生代表朗读,生明确目标。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语句: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师出示图片,生读图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主要跨越的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师出示答案)。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3、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过渡语句:这么多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4、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师出示出示图片,生思考“刮得风的方向”师提问,生代表回答)。

(过渡语句:专家们到底找到了什么证据证明“风成说”说呢?)。

(师布置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证据,并理解这些证据的所证明的东西)。

5、证据。

第一条证据“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第三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第四条证据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形成,现在我们来学习为什么它呈现给我们的是沟壑纵横的模样)。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布置学生看课本,总结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师提问,生回答,师出示)。

1、原因。

(1)自然原因:植被、土壤、降水、地形。

(2)人为原因。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是出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图”,让学生发现其不同,得出自己的结论,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结论,师最后总结)。

(师布置学生记忆“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生互相检查,师巡视抽查)。

(过渡语句:水土流失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2、后果。

(过渡语句:最直观的后果就是使得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但是整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所以呈现的'景观也不同的)。

(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黄土高原不同的景观;让学生思考人口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哪种区域;生代表回答)。

黄土塬(人类和村庄主要分布的区域)、黄土梁、黄土峁。

(过渡语句:除了这最直观的后果,还有哪些呢?)。

(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还向黄河下游输送了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师生一块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过渡语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气候。

(师布置生完成p83活动题,做完后小组内讨论;组内派代表回答,师总结,

口述答案)。

(过渡语句:通过刚才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我们了解黄土高原会产生旱、

涝灾害,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

2、常见灾害: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塌陷。

(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也了解了其脆弱的自然原因)。

(过渡语句:人类活动又对黄土高原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3、人类活动——人为原因。

(师出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师引导学生理解该图)。

(过渡语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四、生态建设。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五、小结。

(生代表总结本节知识,不足之处由另一名学生补充)。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板书设计。

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一。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分组讨论三种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规律;接着三组再作为北京、广州及乌鲁木齐的政府部门,结合刚才总结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最终以建议书的形式呈交给教师。

活动二。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维吾尔藏族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民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1、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2、以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全面介绍地理的内容、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地理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教学流程:

一、自我介绍。

二、视频播放。

三、图片展示获取信息。

四、趣味激发:猜猜看,这你会吗?

1、中国的面积有多大?

2、泰坦尼克沉没在哪里?

3、五岳中的南岳指哪座?

4、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

5、《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6、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

7、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8、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9、北京和东京相差几小时?

10、大气对流层高度每上升100m,温度如何变化?

11、如何在野外判断自己的方位?

方法1:使用罗盘,即指北针;

方法2:房屋坐北朝南;

方法3:植物观察法:

树叶生长茂盛的方向为南方,长苔藓的方向为北方;

方向4:动物观察法:蚂蚁洞口:朝南开。

蝎子洞口:朝北开。

挑战诸葛亮,你行吗?

1、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2、火烧葫芦峪与对流雨。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对流雨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地理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至于具体原因,我们学习了气候之后,自然就不得而知了。

生活中的地理: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生活中的地理)。

(一)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三)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五、“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河流教案

三、海洋和岛屿。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亚――阿富汗。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人口》教案

1.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培养学生阅读《中国人口的分布》和《中国人口的增长》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同学们或许只是从平时这些小事中深感我国人口之多,但具体深入的情形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教师指导读图1.10《中国人口增长示意》,根据人口增长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1)我国人口基数大。2000年有12.66亿,2010年达到13.40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该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2.学生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1982年至2010年人口增长曲线明显变缓,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算一算,想一想。

让学生从“国家”到“自身”真切地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坚决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多一个弟、妹,会使家里人均收入下降,影响自己的成长质量。

4.用一系列漫画(或做成课件)分析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影响:

(1)第一幅画:原始自然环境,其中有森林、草场、河流、小鸟等各种动物,有一个人在一小块田地里劳作。

(2)第二幅画:若干年后,人口数量增加,环境不变,如果人们要生存,他会怎么做?(完全自然条件下,没有现代科技)(砍树、开荒)。

(3)第三幅画:如果人口继续增加,人们如何生存?生活水平如何提高?

此四幅漫画说明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经济产生的影响。回到第二幅漫画,提问:如果人们不通过开荒增加耕地,能不能采取其他方式来养活自己?(依靠提高单产来解决)。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5.举例说负面。

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补充更多的实例。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人口东多西少。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来总结。

2.(师问)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比较江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生答)东部的江苏省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位于沿海,基础设施好,城镇和产业密集,经济发展较快,因此人口密度大。而青海位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所以人口稀少。

3.(讨论、交流)针对课本p14“活动2”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经济原因,人口的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搬迁。政府应加强管理并正确引导,使人口有序流动。

四、课外作业。

1.【人口调查汇报】请各活动小组的代表介绍你们所作的村组的人口资源调查,提供以下数据: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2.【分析】说说家乡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较多;人口密度大,有的村组每平方千米超过千人。)。

3.【举例】这种人口状况给家乡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回答:人多,耕地少,农民增收难;农村闲散人员多,麻将泛滥,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村镇进入入学高峰期,教师缺编,教学设施落后,大班教学,影响教学质量……)。

4.【想一想】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同学认为根本的解决措施是什么?(学生回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于国于乡于己都有利。)。

5.【宣传活动】近期进行一次“介绍计划生育好处,唤起民众的人口忧患意识”的宣传。(说明: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黑板报等,要以浅显的道理,身边的鲜活事例,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宣讲。)。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工业》教案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3.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

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地区,工业城市的分布。

2.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分析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我国工业发展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教学过程。

【导入】工业。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苏州的经济发展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那么苏州的经济到底有多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数据(投影展示)。

转:通过同学们新闻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苏州的经济位列全国第五,单论工业更是仅次于上海,排名全国第二,可以看出我们苏州的经济确实很强,其中,工业的贡献很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国的工业。

【讲授】工业及其重要性。

1.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工业?

(2)工业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我国的工业分布情况如何?

2.教学引入:以汽车生产为例,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学生教师共同总结什么是工业。

请同学再举一个工业生产过程的例子。

3.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结合图片,举例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

教师讲述:目前,我国的工业概况,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过程中。

中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展示图片:正在研制生产的国产大飞机c919,视频展示相关新闻视频,让同学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入手,贴近生活,学生思路易于打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我国工业的分布。

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沿长江分布。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可由学生讨论总结,后由老师做出总结。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小试身手:。

教师展示《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图》,学生分组探究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思考问题:(1)人均工业总产值最少和最多的省区分别是哪几个?

(2)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授】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引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高科技产品我们用的很多(主要包括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等)。

猜一猜:展示几组高新技术的图片,分别请同学猜一猜是哪一类高新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读图分析。

(教师)我国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请同学观察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回答:。

1.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2.找出我国高新技术中心主要集中的三个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中城市。

设计意图:乡土地理是学习地理知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因素,灵活运用到自己家乡的高新区发展,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活动】梳理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2.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配以歌曲《大漠戈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的风光,扩大自己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学生:感觉到西北的广袤、大片的沙漠、还有哈密瓜和葡萄……(各抒己见)。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提问:确实西北地区这里有辽阔的草原,还有雄浑的大漠,那么这个区域到底在哪里呢?请大家对照《中国地形图》,结合已有知识,描画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下发图片页面。

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结合图描画并分析回答。说明西北地区包括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提问:从我们截取的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来看,认识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并结合图示来分析本区地形的分布。

1、西北地区的地形。

学生:结合图示的分析,在图上圈出本区主要的地形,并自主探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形分布特征。

师生小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北向南有三列山脉,并且中间还有两个盆地,根据分布特点,概括其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2、西北地区的气候。

过渡:认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除了要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形外,还要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师:结合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景观图,以及课件展示的乌鲁木齐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还有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得出本区的气候比较干旱。为何这里干旱?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以及课本知识内容,回答分析。

师生小结:通过观察,了解到西北地区是我国东西跨经度最广的地区,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西北地区距离海洋遥远的特点,因此西北地区的降水会比较少,再加上西北地区周围还有很多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东部海洋上的湿润水汽,所以环境比较干旱。

提问: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以及介绍最大的内流河。

学生:读图分析,共同找出西北地区的河流并做好标记。

教师:西北地区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干旱,有一个摄影师就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

师生互动:根据自己的理解,两人合作,排列a、b、c三幅图的顺序,学生继续完成abc与甲乙丙的的关系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景观自东向西的变化的规律,以及解释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程度的不同。(下发图片,并用直线连线)。

小结: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与西北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相比,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不仅知道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师:展示西北地区的草原景观和草原的地区分布图,带学生一起分析草原的性质。

提问:西北地区的主要牧区分布在哪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74—75文字以及观察教材图8.5,找出图中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多媒体展示图8.5)。

学生:阅读、观察找出两大牧区,并圈出有名的畜种。

教师讲述:(结合西北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西北地区大致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以东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降水量比较丰富,有多个大型的优质草场,草场草质较好;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降水量比较少,草原产草减少,畜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地带,为高山草场(板书)。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过渡:西北地区的人们以畜牧业为主,吃牛羊肉,但是也不可能只吃这些,所以本区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也有粮食作物的分布。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中,哪些地方水热条件较好?并且我们看到的本区的哈密瓜和葡萄特别甜,是什么原因呢?下发图8.8、图8.9、图8.10和图8.11,截取有用信息,记录为成果。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截取图片中有用的信息放置成果并保存。然后结合自己的展示进行实时分析。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讲述: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位于黄河附近,它们所用的水源来自于黄河水;河西走廊在祁连山附近、天山山麓在天山附近,所以它们所用的水源来自于冰雪融水。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课后小结。

师生总结:利用拉幕功能,对本课进行知识的梳理。

由于距海遥远、高山阻挡,所以形成了干旱的西北地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长江》八年级地理教案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

一、创设情景。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

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目的要求。

分组交流,统一答案;各组代表发言(突出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习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初二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置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当堂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

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

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

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

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八年级《地理》教案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八年级《地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1/5。

人口1/3。

稻谷70%。

棉花1/3。

淡水鱼60%。

轻工业产品1/2。

工农业生产总值2/3。

[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长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长江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长江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长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长江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长江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八年级《地理》教案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八年级《地

教学目标: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板书: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介绍欧盟:

板书:

二、欧盟。

(1)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

根据图8.14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要成立欧盟?欧盟给本区的人民带来了那些利益?

―――示意图从哪5个方面说明了欧盟的作用。

(2)作用、影响、意义。

好,我们下一堂课继续来学习西欧的其他知识。

第二课时:

师:屏幕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课件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

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

第三课时:(练习和学生讲述为主)。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伟大的祖国(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4、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2、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1)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长1.8万千米。

(2)中国海域最大的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3)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领海宽度12海里。

(4)钓鱼岛位于东海、黄岩岛位于南海。(p5地图)。

三、众多的邻国。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还有缅甸,老挝,越南。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我国有北回归线穿过的行政单位自东向西依次是: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云或滇)。

我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1.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状况。

2.了解西气东输工程概况及意义。

3.深刻领会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保护资源、爱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意义。

难点:明确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图片。

(师)同学们猜猜这是我国的什么地方。

(生)塔里木盆地。

(师)塔里木盆地中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但我们却称赞它为干旱的宝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塔里木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开发。

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分布图。

(师)塔里木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储量是否丰富。

(生)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储量的1/4左右。

(转折)塔里木盆地中油气资源丰富,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开发呢?

(课件展示)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图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公路图片。

(师)为什么人们在人迹罕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修建了两条公路?

(生)长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严酷,交通不便,丰富的油气资源一直沉睡在地下。随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万古荒原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塔克拉玛干两条公路的陆续建成,为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图片。

(生)通过管道运输。

(师)这个工程叫什么名称。

(生)西气东输工程。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图。

(生)略。

(师)在图上再找一找西气东输主干管道穿过了哪些地形区和水系?

(生)略。

(师)讨论: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使东部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转折)西气东输工程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课件展示)西气东输工程施工图。

(生)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工程严格规定沿线28米的施工区域,工程施工决不允许超出此范围,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并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

(师)对,发展经济不能忘记保护环境,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做到人地和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的内容?

(生)各抒已见。

(课件展示)知识结构图。

布置作业:。

课本第81、82页第1、2活动题。

板书。

油气资源的开发。

油气储量:丰富。

西气东输工程。

(1)起止点:一线:轮南油气田——上海。

二线:霍尔果斯口岸—-广州。

(2)意义: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

使东部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

(3)发展与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引入:

复习: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八年级地理教案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0℃0℃。

河流封冻状况封冻不封冻。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读图5-6、5-7,请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

(1)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说一说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关推荐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优质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制定的一个具体而有序的行动计划。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style="color:#1

  •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优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编写教学工作计划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一起来看看吧。字词听写题:诗歌默写题:1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优质13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一种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安排。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的有效进行起到

  •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热门22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提供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研究成果和论文,供大家深入了解和学习使用。

  • 八年级地理的教学计划人教版(模板19篇)

    教学计划要求细致入微,将知识点分配到不同的课时,并合理安排复习和巩固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备受认可的教学计划样本,学习其中的经验和方法。一、复习目的:夯实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教案大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和规划的重要文件,它是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接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优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阅读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经验分享,能够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1、理解、积累

  •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优秀21篇)

    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科学有效。教案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备课,更是为了提供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指导。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形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优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在一学年内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详细规划的一份文件。如果你正在编制教学工作计划,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

  • 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优质22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特点,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借鉴他人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供大家

  • 八年级地理教案教学反思(优秀15篇)

    富有教学反思意识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编精心挑选这些范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和提出建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大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之一,也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必备文档。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style="color

  •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及反思(优秀21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如果你对教学工作计划还不够了解,可以看看下面的范文,它们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字词听写题:诗歌默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大全(14篇)

    教学计划的执行需要教师的具体操作和组织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范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计划的要素和编写技巧。

  •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教案(优质15篇)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教案(通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活力。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1.知道什么是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