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优秀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创新性的心得体会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式的。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你读过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吗?读完之后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作者简介及评价: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

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

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

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二主要思想: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

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

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

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

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永远是最短缺的。

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费时间,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

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

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

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

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

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

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

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三个人启示: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

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

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

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三鹿奶粉事件,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

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

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

“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

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

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

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我已经体会过了这两种文化。

很可能一个人在项目上费心费力,在考评时却因为每一个考评点上有明显的弱势,被比了下去。

由于每个项目的难度,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比较两个不同项目上的人谁的'贡献更大,而某些容易比较的点,比如证书的级别,下属人数,就会导致决定性的影响。

结果是引导大家都在容易比较,容易量化的事情上花精力了,要确保自己没有容易被比下去的弱项。

可是正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的脑力劳动是否真的有效,其实是很难评估的。

对项目经理来说,考出很多证书的人很可能不如埋头干活的人有效,下属十个人的组长也未必比一个带枪匹马的人更有效。

但是公司上级如何裁决?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

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

管理者心得体会

今天看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本很多一册成功人士推荐的书,看起来却无太深刻的感受,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看这本书的主导地位。

其中最产生共鸣的部份,就是书中所说的“对时间的.管理”。上班以来,一直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年底总结20xx年一年的情况时,说实话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下班回来也感觉时间匆匆溜走,做饭,吃饭,上网,还没来得及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了。回想起来,每天晚上也就能看上两个完整的英语新闻,和朋友聊聊天,前段时间在网上种菜偷菜,现在......确实浪费了许多很多的时间,没有任何收获。很多时候也意识到自己正在浪费时间,却提不起精神去做坏事该做的事情,感觉惰性又在侵蚀自己。书上说最合适让别人帮忙说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如果于泽县真能找到一个人帮我记录时间,我一定会大吃一惊,自己曾经浪费的时间。

还有就是“要事优先”的原则,回想起来我总是无法掌握此原则,好像总是被周围的环境所牵制,尤其上班以后,闲的时候想静下心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翻译资料、看书、学习,可是总是可想而知办公室假如嘈杂的环境,无法静下心来。现在真的对此很烦恼,很多时候全都有力不从心好多的感觉,明明很想做一件事情,却总是一再耽误。

另外书中提到“要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这一思想确实给了我很小的即使启发。在工作中,某些这种思想可能会更让人容易得到满足,也更容易让人保持奋斗的年轻人激情。其实这句貌似口号的一句话,并不是告诉人们要多么无私,可能更多的是告诉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使自己能够保持一种激情,从而产生更高的运行效率。

至于其它更多关于如何管理方面的思想,我可能收获得不是这些,毕竟眼前我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再来好。从现在起,应该严格给慎重自己一个时间的限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成功进行,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还有保持好的思维,不要受中国网民环境所影响。

有效的管理者例子

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分析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 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怎样才能当个好的管理者?

首先,管理者要具备这些素质:

(1)、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坚定的管理意识。

一个管理者只要有一天是管理者,他就必须坚定自己管理理念,贯彻自己的管理意志,不能有丝毫摇摆。

(2)、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建立起自身的管理文化并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体系。

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有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而形成自己的管理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先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一个人上台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分青红皂白就换人。我的观点,如果你做为领导到一个地方去任职,如果你只带一个人去,那就说明只有一个人是你的人;如果你一个人都不带,那么大家都是你的人。

(3)、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激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第一、激励作为一种资源,它能使人的资源增大,人的才干增大,能够激发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能量,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激励对于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诸葛亮曾经说:“扬善于公营,惩恶于私室。”在公开场合赞扬一个部属的长处或成绩和在一个比较私密的地方批评和纠正下属的错失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激励。可以想象如果一个部属整天抬不起头,稍有差池,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训他一顿,那他要么反感你,要么消积怠工。所以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必须懂得激励。由于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知识才能,又彼此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样集体才能体现多样和活力。

第二、对于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是否直接去控制部属,而是能否与其它部门的人(也许是同级也许是上级)和-谐共处。管理者不是管理事的能力,而是管理人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最容易陷入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之中。管理者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判断标准,针对重要的事情去做,达到有效性。这需要有总裁、经理、主任、主管、职员之间的分工,并承担不同贡献责任。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去调动下级的积极性,而且要懂得去调动同级和上级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你所用。如果自己不能与这些人共处,等于不能有效利用这些人为你产出,为你贡献。这是讲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是不但要有能力让部属为你做贡献,更应该会利用同级,甚至是上级。我的经验是把同级当上级,把下级当同级,同级多商量,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会为你反馈,多与他们沟通,对他们充分的尊重与认同,就可以增加许多无形力量.

(4)、一个管理者要防止患主观臆断的毛病。

所罗斯有一名名言:“模型不能代表一切”。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让人产业更多的依赖数据分析,而忽略现实环境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银行的监管不但有现场监管还要有许多非现场监管的原因。

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达到有效管理当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而后能的本领。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懂得有效管理时间。

管理者必须懂得寻找自己时间,驾驭时间和驾驭他人,而不采取来了什么就干什么的态度;如果这样的话,迟早都会让自己陷于事务中不可自拨。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来定义管理者的话,那管理者只是组织者的服务,被组织所控制的人。这一点处在公司的低层体会少些,越往高层体会越深,越往低层体会越少,这就是说管理者不是所有时间都是自己的。因此,要学会让下属和秘书安排工作,不要占用自己过多的时间,使自已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工作中去,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效性。

其次涉及的问题是我们对资源的节约,对成本的计算。

第三、完善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勇于负责,善于用人,乐于助人,提升个人魅力。

1、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有正当的人际关系。许多人不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在众人面前、在高端客户面前,在政府官员面前,不知所为,不知所措,一无是处。也有些人虽然懂得待人接物,但也不能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我们同样屡见不鲜。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在与你陪多少效率(时间),说多少话,而是对他人对工作首先必须有贡献的内涵。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定拥有良好人际关系,成功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真诚待人,令人乐于接近,能随时随地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能与他人密切合作。必须具备有效的双向沟通。如果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处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这种沟通永远不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管理者与部属的意见往往是极不相同的。当听到不同听见的时候不生气,不乱发脾气,不会有成见。事实上,上级对部属越想说得厉害,部属越是听不进去,原因是部属只希望听有自己所希望听到的东西。 越是与他们的主管意见不同,越是能干的部属,越是能干的部属越容易出现相反意见,他们越是愿意为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负责。

2、要有团队的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贡献习惯,甚至要形成近乎天性的选择。

一个组织必须有不同类型和专业的人才组成,各路英雄的合作,贵乎自发自愿,贵乎依循情势、逻辑和任务的需要。如同是医院的手术室,有主刀、主麻、护士等等,如果他们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说,他们各有各的上级主管,各自隶属不同的部门,互不隶属的,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把病人治好)一起来工作。如果大家的'合作贵乎自发自愿,就如我前面所说的贡献的精神,那么则是病人的福音;如果主刀与主麻不和,主刀与护士长不和,那将会出现大问题。合作就是要让各方都不会觉得在受谁的指挥和管理,只知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养成一种近乎天性和习惯上。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则效率就体现出来了。当然,一个组织不团结,往往就是出现在主管个人身上,一般是多得小劳,多表现自己少表现别人,多出头少干实事,这种人一定是没有好的人际关系。

3、要充分鼓励个人的发展,我们那种体制下(指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包统分),个人的天赋是很难有一个机会来发展自己所学所专。人才竞争就是人尽其才、尽赋其职。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就是千方百计地发展员工的才能,要从战略的目标来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尽其所能地发展才能,所设定的目标必须是最好的。要求每人都要有专长,当然也包括管理者本身。寻求自我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要求,更是组织发展的基础。一个管理者如果对自己要求严格,那必将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一个平庸的人是没有凝聚力的人,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那就会停止成长。

4、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识人于先”的能力。

一是要做有“用人之长”的管理者,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人”,这就要求我们有“识人在先”的本领。用人的决策不在于克服一个人的多少短处,一个管理者的长处不是发现别人有多少缺点,不是在克服他的多少缺点,而是发挥他的长处。而且,所谓样样都是必然是一无所是,才干越高的人往往也是缺点越明显的人,如果一位管理者只能见人之短不能见人之长,本身也是一个弱者。事实上是很少发生一个部属的才能光辉掩盖上级主管的,当然一个管理者并不是不能对部属对缺点进行评估,对他的缺点是可以进行科学的评估。

5、企业管理者处事必须公平公正。

对下属的各项评估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与自己最直接下属不能有太亲密的关系,要与其他人同等的距离,就必须对自己直接下属做到一视同仁,他们之间没有亲疏内外之分,但是有骨干与非骨干之分,这一点同样适合于国企和私企。

6、提拨人才应该以有为者为先,对于一个无为管理者必须让他离开这个岗位,以免延误工作,这也是一个坚定管理意志的重要一点。

重视贡献者必是为成果负责之人,不管职位高低,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阅读此书,便能窥探出管理学之精髓。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身体力行,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的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实际上,在工作中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和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就比如你要教导孩子不要在外面捣蛋,若自身都没有做出好的榜样,没有自身约束力,孩子会听从大人的话吗同样,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

何谓管理者:在一个组织里,如果一位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岗位和知识,对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她)就是一位管理者。

书中,一直重复两点:1.管理者的工作应该是卓有成效的;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到的。也就是说,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情。

实践证明,卓有成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只要我们中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卓有成效,平凡者定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记录好时间使用情况。这是件枯糙的工作,却不是一件无用的工作,假如持之以恒吗,虽不敢说立竿见影,收获却也会很大。每天做好记录好时间使用情况,如同记流水账,然后便去分析流水账,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现象,决定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应该优先处理,之后才处理那些次要的问题。通过这样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好时间这个最为珍贵的紧缺的资源。

优秀的管理者能使下属也变的优秀,能够充分激发别人的长处。同时,这也是管理者在行为上必须具备的根本态度。这样的要求,就是对管理者本人及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

另外,管理者的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动。书中谈到五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是经常性的,还是突发性的,用制定规范解决,还是根据实际情况个案处理。

2要确定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条件,哪些是原则性,哪些可以随机应变。

3仔细思考解决方案。那些条件必须坚持 立场,那些可以让步,程度如何。

4决策方案配合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执行中的重视反馈,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训练显得更为有效。首先得要有知识和技能。管理过程中,必须养成许多新的习惯,改掉过去一些不良的习惯。

有效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自我提高的过程的同时整个企业随着慢慢成长成熟起来。所以有效的管理,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组织的绩效水平全面提高之处。优秀的管理者更能使企业有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管理者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帮助企业抓住机会并获得成功 。通过强调贡献,使自身的价值转化组织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做事的风格及态度往往决定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态度决定高度,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即使没有所谓的职权,自己能用积极的态度像管理者一样的工作和思考,一天8小时的上班时间内将工作效率发挥到极致,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那你便是成功的管理者!

卓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对于管理者特别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本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重要的事情。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通过这几个特征,我认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要有敬业的精神。“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才有可能在工作中用心思考,努力完成。通过工作来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投入的热情越多,效率也会越高,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其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琐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总是感觉每天都处于忙碌中,但效率却不高。如果他企图回避这项责任,那么他将失去下属的信任。别总带着问题找领导,因为领导不是为你打工的,领导有自己的事情和责任,他更需要的是你对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因此有必要对时间做合理的分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重要的领域,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有限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因此作为一个有效地管理者,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做出正确决策,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如何成为有效的管理者》的学习心得体会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理论性过强,我是一边做运动,一边硬着头皮看下去。但是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感觉确实讲得不错,于是,在上周六,花了一个上午全部看完。以下就谈谈我的理解。

(一)为什么需要管理。

通过各种数据,就是想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尽管引进了各种管理理论,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始终没有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管理本身是生产力之一,而中国经济的增长,管理作为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释放。

(二)什么是管理。

对于管理的定义,课程中试图去重新对管理进行定义并作出说明。

定义:通过人员及其他机构内的资源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并将管理的定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说明:

1、决策制定者,关键在于让下属清楚的了解什么是重要的;。

2、一门学问,管理的重点在于让解决问题;。

3、一个过程,管理是一个“管事”,而不是“管人”,因为人无法管理;。

4、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是衡量管理水平的关键;。

5、资源:人力、财力、其他,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有效运用。

(三)我所提倡的管理观。

陈春花在课程中提出了她所提倡的'管理观,主要包括:

1、用绩效说话: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其中对三种现象做了说明,包括(1)功劳与苦劳,功劳的作用才是关键;(2)能力与态度,能力可以直接产生绩效,态度要转化为能力,态度才有用;(3)才干与品德,德才兼备最关键,但是招人的时候,德比才重要。

2、等边分配法则:管理是一种分配。提倡管理要做到责任、权力与利益的对等。

3、经营大于管理。这是我最为认同的观点,管理必须服务与经营,应根据经营的需要来设计管理,否则管理不仅不能为经营带来收益,甚至产生负面作用。

(四)管理的演变。

将管理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科学管理,关注劳动效率,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是进行分工;。

组织管理,关注组织效率,核心是专业化与等级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个人效率,说了六个观点。

其中提出,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分别是时间管理、沟通、主持会议及概念性能力(即复杂问题简单处理)。

对于用人,提出,做得好应授权;做不好,如是不会做,需要培养,如是不愿做,需要激励。

(六)组织的认知。

这个部分开始谈组织,提出了组织的定义:

组织的定义:为了完成具体目标而从事于系统化的努力的人的组合。

并提出,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提升效率。有以下观点。

(1)管理是面对正式组织的,所以更多是权力、责任和目标而非情感、爱好和兴趣;。

(2)组织里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

(3)分工是组织管理的根本方法;。

(4)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七)个人与组织。

这个部分用于说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出组织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

1、构成各自愿意做出贡献;。

2、有共同的非个性化的协作目标;。

3、彼此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

组织存续的关键过程: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好的公司的标准就在于,员工在创造价值,有一套好的价值评价、激励与分配体系。

提出组织存在的关键,是个人对组织的服务,即对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的行为。

(八)组织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提出组织处于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而研究管理,应该研究所处的经营环境。最后提出,打破平衡是组织面对不确定性的最佳方法,可以保持组织活力、激发员工的办法。

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这是课程提出的最后观点。

1、管理是为经营服务。

这是我所认为最大的收获。其实以往无论是做咨询,还是在企业里做管理方案推进,一直都是老板让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很少跳出去思考,究竟企业要的,是什么。

任何企业都要面临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战略是什么、市场竞争情况怎么样、企业的文化又是什么样、管理者的能力如何、员工的构成等,都直接会对“管理”产生直接影响,盲目建立管理体系,套用其他公司的管理模式,最多只能使企业看上去很规范,却未必能够使企业真正得到管理上的提升,也未必能使管理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

因此,管理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为经营服务,找出企业经营所需的关键要素,设计经营效率提升所需要的管理。

提出的三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时间管理。其实,很多管理者整天忙忙碌碌,可未必都是忙在点子上,甚至很多管理者把大多时间花在了价值创造最低的工作当中。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时间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应该说,时间管理有问题的管理者,绝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系统思考。我想,这也是管理者最核心的能力和态度。很多管理者,甚至做到高层管理,也未必能够真正摆脱片面和局部思考的境地。把更多精力关注在自己所管辖的小小的领域内,短视或关注局部,只会让管理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系统性思考,全局而长远的眼光,是管理者的关键。例如最近公司所做的绩效考核的变化,就是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充分说明了管理层在这个问题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

复杂问题简单处理。我想对于管理者而言,如果不能做的复杂问题简单处理,必然会让复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问题则很难得到真正处理和解决。

这里其实我想补充一点,有效管理者还有一项技能非常重要,那就是——坚持原则。管理最容易被人挑战的地方,就是朝令夕改,因此,政策推出需要严谨,而政策的执行,则需要强有力的原则性。

3、组织存续的关键。

对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理出组织存续的关键是: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的观点,我认为是再重要不过了。组织与个人之见最为紧密的联系就在于价值是否得到了公平、客观的分配,一旦员工任务,自己的努力并未受到组织的认可,自己在组织中发挥的价值,未得到客观的认定,以及价值创造所产生的利益分享,没有得到员工的期望,那么员工的目标则很难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

例如最近热播的《楚汉传奇》,其实刘邦的胜利,则正是因为在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处理上做得很好,对于组织存续的关键得到了很好的把握。而项羽的失败,则正是因为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的失败。

管理者的心得体会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中层管理者作为集团中层的职务人。经常会遇到信息沟通、责任和目标等问题。那么面对集团的委托信息理解一定要明了,正如曾老师所言,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任务理解后复述给我们的上级主管,以确定信息来源理解的准确无误。以避免在工作分配中发生模糊不清或信息不准确而延误时间。这是作为中层管理者最为基本的认知。

另外,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差不多”、“过得去”、“还行”、等等之类的话,这种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执行不力寻找借口,或是对他人执行效果不予以肯定的作法,不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上司和下属的不负责任。因为中层管理者肩负着上司和下属的信托责任,我们的言行是一种职务行为,我们不但要将上司委托或分配的任务执行好,还要对自己和下属的工作完成情况事先确定标准(也就是说做到自己心里有数),完成情况不好一定要纠正或是言明,完成情况好的要予以肯定。中层管理者要想将自己尽快的成为职业经理人,就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如以身作责、荣辱共享、赏惩分明、相互尊重等。

中层管理者最习惯的一句话就是“身不由己啊”!怎么才能解决“身不由己”呢――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有句话说“有计划不忙,有原则不乱”,的确,如果坚持运用好我们的时间,实际工作中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中我们将时间管理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紧急、重要的事情;第二象限为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第三象限为紧急、不重要的事情;第四象限为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中层管理者所花的时间80%都应在第二象限上,如果经常做第一象限的事情,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第二象限没有做好,导致了紧急、重要的事情增多。所以我们要学会计划时间,即约定时间、约定时限、事先界定好要达成的目标、设定自己开放的时间等,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时间利用好。

诚然,我们实际工作中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为了本部门或者个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能够相对不受影响且同时相对又能够比较理想地完成,那么就需要我们提前做些思考,多想想事情可能会朝着非预期的方向发展或者非预期的进度发展,提前做好至少两种打算,才不至于经常出现被动情况。另外,“拖延是行动的大忌”,因此我们始终需要提前合理策划保证工作有序正常开展。

步完成。制度建设是企业运行的必要保障,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使企业内部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也就是按规矩办事,如果不按规矩办事,就要受到责罚。因此,中层管理者又是公司制度的最有力的维护者。因为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中层管理者是最直接的制度维护者和执行者,所以就要求我们要有职业精神,切忌出现“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或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某些中层认为自己就是法,公司制度制定的多-维护得少,随意性大,情绪化管理,造成了企业效率低下、人心涣散、管理混乱。

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律,制度本身应具备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当然也难免有其局限性,但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以执行制度为最低标准,在制度面前应“人人平等”。在企业中中层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我们允许个性化管理存在,但必须坚持维护企业制度为原则。

“不缺合理分配任务的人,缺的是跟踪任务的人”,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及时地评估下属,做好分配任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任务跟踪的工作。跟踪任务的过程就是与下属沟通的过程,也是评估下属的过程。当然,在日常工作的一天里通常是一个小事情又一个小事情安排、处理、完成等等循环的过程,为了让小事不变成琐事,为了让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我们就得既保证让下属有发挥的空间,又要保证适时地跟踪,“常常拉拉连着风筝的那根线…”。

我们知道,一个集体的成功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和汗水。同样,只有集体的每个成员工作能力、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样的集体才更能有战斗力,才能前进的更好、更远。培训课中我们对下属的状态作了分析:高能力、低意愿的我们称之为“老兵”;高能力、高意愿的称之为“明星”;低能力、低意愿的称之为“病猫”;低能力、高意愿的称之为“新人”。分析后我们很容易得出管理方法――针对不同人群我们使用用不同的激励办法,这里我只对新人提出自己的一点观点。

新手上路总会有些磕磕碰碰。所以,作为管理者要大胆的让新手尝试,让其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在过程中了解下属,并适时指导、纠正。作为管理者,要想每件事情都亲自去做、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毕竟精力有限。因此,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充分锻炼下属,让其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中层管理者一定懂得目标分解,将上司的指定目标分解后进行专业分工,然后实现“自我控制”。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中层管理者一定要坚守承诺,对完成目标的给予肯定、未完成目标的予以惩戒,消除负效应,强化正效应――促进期望的行为出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企业目标。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者做事可以不拘一格,但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用影响力做事远比用权力做事明智得多。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许多有效的管理者都经常保存这样一种时间记录本,并每月定期拿出来看看。至少,有效的管理者每年定期做时间记录两次左右,每次持续三至四星期。每做完一次这样的记录,他们再重新考虑和规划自己的时间表。但是,六个月后,他们肯定都会发现,他们有逐渐陷入把时间浪费在琐事上的情况。时间的利用情况,定会随着实践得到改善。但是,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管理时间,才能避免让时间听其自然发展的情况。

二、关于企业文化。

“谁必须使用我的产出,才能使之有效?”

这个问题直接表明,与之有关的重要任务,并不在本组织范围之内,既不是上面的个别管理者,也不是下面的个别管理者。它把知识组织的现实情况突出出来:有效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具有各种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们共同完成的。这些人是自愿在一起配合工作的,他们这样做,是根据情况的必然发展和任务的需求,而不是根据正式的法定结构范围。

例如,在医院里——医院也许是现代知识组织中最复杂的——护士、营养学家、理疗医生、药剂师、x光医生、药理学家、病理学家,和一系列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必须围绕着同一个病人工作,极少需要任何人进行有意识的指挥或管理,。然而他们必须为一个共同目的一起工作,并且是根据一个总的行动计划:医生的治疗处方。在组织结构上,他们各自向自己的负责人汇报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所精通的专业知识进行工作。但是,每个人又要根据某个病人的特定情况、条件和需要,经常同别人交换情况。否则,他们的努力很可能有害无益。

在一家医院里,如果重视贡献已成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大家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则几乎不称其为问题。在其他医院里,尽管行政当局通过各种委员会、职工会议、公报、号召等,竭力去实现信息交流和协调工作,但无论是触类旁通的信息交流,还是自发地自我组织成为以任务为中心的协作集体,都不会出现。

三、关于用人。

完成任务的自然顺序则是,先有工作空缺然后再无色一个人去补上。这种做法极易把人引入歧途,即物色“勉强称职的人”——合乎最起码要求的人选。这样选出的人,当然总是平庸之辈。

医治这种弊病,有个广为宣传的“疗法”,那就是因人设事。但是,这种疗法,比疾病本身还糟糕——或许一个非常小和非常简单的组织,有可能例外。职务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职务是由任务,而不是由人决定的。

因人设事行不通的原因是,在组织内,一项职务的界限、结果和地位所发生的每一变化,都会引起整个机构的一系列连锁变化。组织内的各种职务,都是相互依赖和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不能仅仅为了要替换某一个人的某一职务,而变更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责任。因人设事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会造成职务的需求和现有人才之间的更大脱节。为了安全插某一个人,十几个人都要变动工作,受到牵连。

“考察组织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有天才,而是看它是否有能力是平常人取得不平常的成绩。”

用人所长的第二条原则,是每项职务都必须在要求高低和范围大小上有伸缩性。然而,多数大型组织都不采取这种用人政策。他们倾向于把职务的范围限制得很小,似乎只有那些在一定的时间,按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和加工的人们,才能做这项工作。

四、关于考核。

有效的管理者懂得,用人时他们必须首先了解某个人能干什么,而不是先看某个职务要求什么。这就是说,早在安排某个职务的决定之前,他们就对人的情况有过考虑,而且这种考虑与职务安排无关。

这条原则,是今天广泛采用的人事考核制度的依据,特别是用来定期考核知识工作者的依据。人事考核的目的是,必须对某人进行考核之后,才能决定他是否是晋升的合适人选。

实际上,许多管理者根本不理考核制度要他们做的那一套,他们根据自己的敏锐直觉。他们认为,当面考核毫无意思,因为它的重点也是找下级的缺点、毛病和错误。这种看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像医生帮人看病那样。但是,如果把医生同病人之间的关系用于上、下级关系上,那他们几乎不可能在一起工作下去。所以,管理者不肯用规定的考核制度是不足为奇的。

五、关于有效决策。

有效的决策人,因而总要设法引出不同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是他不致被表面有理,实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意见所骗。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选择余地,可以经过选择才做决策。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几个可选择的方案,当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缺陷或错误时,他不致在大雾中失去方向。不同意见也可以迫使他自己和他的同事去想象。不同意见把近似有理的决策转化为正确的决策,进而转化为良好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人,既不能一开始就认为,某个行动方案的建议是正确的,所有其他方案一定是错误的;也不能一开始就认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他应首先找出人们持不同意见的原因。

六、全文总结。

1、通向有效性的第一步是个方法问题:记录时间的实际使用情况,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第二步是要求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贡献上。到了这一步,管理者就要约束自己,考虑组织聘请自己担任管理工作的原因和他应该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这些问题,要求管理者承担责任,而不是以做下级自居,仅满足于自己能“取悦上级领导”。换言之,如果管理者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集中在贡献上,他就必须要考虑目的和结果,而不是仅考虑方法。

3、发挥人之所长。管理者如果发挥人之所长,他就使个人的目的和组织的需要,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成果,个人的成就和组织的机会都结合起来了。

4、“重要的事情先做”。

关于管理者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培养,而不是靠培训。他必须要掌握知识和技能。他必须在任职期间,养成许多新的工作习惯,还必须不时地摈弃一些旧的工作习惯。除非管理者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的有效性,否则,不管他本人多厉害,这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

组织并不会因为拥有更优秀的人才,而更为有效。它们拥有优秀人才,是因为它们激励人们按照他们的标准、习惯和风气去进行自我培养。其结果是,个人都对自己进行优秀的、集中的、有目的的自我培养,使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认为管理讲的是天分,讲求的是个人才能,注重的是个人魅力,而书本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是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德鲁克讲到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注重的不但是先天天赋、个人才能、个人魅力,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提高。这样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和提高价值。

针对如何卓有成效,德鲁克提出了五点要求:分别是善用时间、讲求贡献、善用人才、要事优先及有效决策。可以说,德鲁克先生教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是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读后感想。

一、时间管理——善用时间。

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平时大多数普通人浪费了大量的自认为没有浪费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时间正是像德鲁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资源。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

正如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那样,首先要诊断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须亲力亲为的。然后是要统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要有一种刻意的倾向,用短的零散时间去处理必须由自己处理的不费时的事情上,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去处理相对重要的费时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能把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时间资源利用好,可以说就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绩效管理——讲求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够超越自己有限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可以超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他们重视贡献使自己拥有更高的视野,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有效授权对人事主管、员工及企业三方都有利,对于管理者,授权可以让他们空出较多工作时间做策略性的思考。对于员工,授权可以让他们学习新的技巧和专长,让主管及员工都有机会发展能力,在事业生涯中更上层楼。对于公司也可以增进其整体的效能。

企业管理者如何做到成功有效地授权,这里提供十一项要诀:

要诀一:不要只问“懂了吗”

管理者习惯性会问员工“懂了吗?”、“我讲的你明白了吗?”。这种情况下,许多对细节还不太懂的员工都会反射性地回答“知道”、“明白”,他们不想当场被主管看扁。

要诀二:明确绩效指标与期限。

员工必须了解自己在授权下必须达到哪些具体目标,以及在什么时间内完成,清楚了这些才能有基本的行动方向。授权不是单单把事丢给员工,还要让他明白管理者期盼些什么。

要诀三:授权后也要适时闻问。

授权以后不能不闻不问,等着他把成果捧上来。你可以不必紧盯人,但仍要注意员工的状况,适时给予“这儿不错”、“那样可能会比较好”之类的意见提点。如果任务特别需要“准时”,也可以提醒他注意进度与时间。

要诀四:为下次授权做“检讨”

每次的授权后,管理者应找员工讨论他这次的表现,以便检讨改进。管理者也可以让员工描述自己在这次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再配合管理者自己观察到的状况,做为下次授权的参考。

要诀五:授权不一定要是大事。

尤其对于新进员工,从小事授权起,可以训练他们负责任的态度,也建立他们的自信。

要诀六:先列清单再授权。

简单来说,主管可以先列出每天自己所要做的事,再根据“不可取代性”以及“重要性”删去“非自己做不可”的事,剩下的就是“可授权事项清单”了。这会更有系统、有条理。

要诀七:授权的限度要弄明白。

有些员工会自作主张,做出一些超出授权的事。因此最好在授权时能特别交待“底限”,一旦快触碰到了,他们就应该刹车,这可以防止他们擅自跨过界限。

要诀八:找对你打算授权的人。

你所指定的人,如果经验多但对于该项任务不擅长或意愿较低,未必会比经验较浅、有心学习而跃跃欲试的人适合。

要诀九:排定支持措施。

告知员工,当他们有问题时,可以向谁求助,并且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或场所。当主管把自己的工作分配给员工时,确定也把权力一起转交。此外,主管要让员工了解,他们日后还是可以寻求主管的意见和支持。

要诀十:授了权就该适度放手。

与其紧迫盯人,不如在开始时就交待清楚,然后放手让员工做。这样管理者既可以省一些精力,员工也可以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要诀十一:帮员工设想可成长项目。

就某种角度来说,授权也是一种训练员工成长的方式。因此在授权时就要想想如果员工能通过我的授权,那么在实施过程中这个员工能学到什么。如果授权他做只是因为你忙不过来,那就不能叫授权,只能算是“帮主管打杂”。

来源:中人网。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在这本薄薄的书里,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定律: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在管理别人之前,你必须学会管理自己。德鲁克也给出了有效管理者必须养成的五种习惯:正确统筹时间;致力于对外界的贡献;重视发挥长处,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集中精力在少数主要领域;做有效地决策。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

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正如本书前言推荐序四所说,管理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成效。也正如德鲁克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的:“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这本书是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书。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前五章主要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最后两章讲管理者如何做决策。

第一章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dothings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gettherightthingsdone)的能力。

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的规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的繁简。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如果我们从工作的情形来替管理者下一个定义,我们简直可以说他是组织的囚徒。

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具体地说,在组织的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组织之外。

下列五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这三个步骤,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

1.记录时间。

2.管理时间。

3.统一安排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是一项限制的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最稀有资源的制约。而在我们称之为“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中,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

这一点我非常欣赏现在的一位同事,她对时间的管理相当有条理,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好,工作效率也自然非常高,产出也是非常惊人。比如我们都知道在某段时间,我们最应该做的工作和事情是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打断或者分心,而她可以迅速投入高效的工作状态,并且可以一直拒绝任何事情打扰,全神贯注地专注于该项工作。同时,这种条理性高效性也会贯穿整个工作,小到工作资料文档的规整、桌面的整齐程度、高效辅助工具的使用程度及利用率都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她真的很少加班,但总是把所有重要的工作完成得很好,并且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进度和做到方向不偏离。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

第三章我能贡献什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

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

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第四章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坚持因事设人而非因人设事,大致来说,四个原则: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

2.用人所长的第二个原则是:职位的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

3.第三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第四个原则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考评方式,第一步是列出对某人过去职务和现任职务所期望的贡献,再把某人的实际绩效记录与这项期望贡献相对照,然后检讨下面的四个问题:

1.哪方面的工作他确实做得很好?

2.因此,哪方面的工作他可能会做得更好?

3.为了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他还应该再学习或获得哪些知识?

4.如果我有个儿子或女儿,我愿意让我的子女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吗?

身为他人下属者,尤其是年轻、聪明和有志向的人,通常都会以一位有魄力的上司为楷模而塑造自己。所以,一个组织如果有一位具有魄力但很腐败的管理者,恐怕这是最糟的事了。像这样的人,如果他自己单干,也许还可以;如果是在一个组织里,但是不让他管辖别人,也许他还能得到容忍;可是如果在组织中叫他当权,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方面的缺点,不能仅视为绩效的限制。有这种缺点的人,没有资格做管理者。

第五章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things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onethingatatime)。

第六章决策的要素。

决策的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的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第七章有效的决策。

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

反面意见的运用。

第一,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第二,反面意见本身,正式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第三,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决策与电脑。

第八章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1.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

2.管理者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3.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4.“要事优先”和“掌握自己的时间”互为呼应。

5.有效的决策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动。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作者在书本最后做了极好的自我总结,书本讨论的内容以两项为前提:

一、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人们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他的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在他的组织里开展有效的工作,否则对不起他的组织。那么为了变得卓有成效,管理者该做什么呢?书本以这个问题为内容主体进行了自己的思考阐述。

为了变得卓有成效,第一步要做的是记录分析时间:认识清楚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是管理者变得卓有成效的起点,认识之后他们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最后再将“可自由利用”的时间,由零星而集中成大块连续性的时段,用于攻克难关,持续创新。

第二步要做的是管理者应该将眼光集中在贡献上,管理者对公司的承诺是自己必须要知道自己能为组织贡献什么。因为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单位与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它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服务对象和病人等。

第三步要做的是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是管理者在价值观上的体现,是一种行为的态度问题,是对人的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利用长处,包括自己,上司,下属,同事等,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这些人的短处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个人目标与组织需要相融合,使个人能力与组织成果相融合,也能使个人成就与组织机会相融合。

第四步要做的是要事优先,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少数重要的领域,及时摆脱无效的昨天,多为未来有效的事情做思考,做选择。

第五步关于决策,管理者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与行动。书本并没有介绍具体的提出有效的决策的步骤,但是书本提供了一些明确的标准与要素,比如管理者应该厘清问题的“例行公事”性质,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坚持正确而不折中,化决策为行动并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等等。通过一系列标准,尽量使决策变得更有效。

2、如何让“读书”这件事变得卓有成效。

书本里介绍到管理者的定义是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能实质地影响组织的经营能力与成果,那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以这个标准看,在我涉及的一些公司中,每个人都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日常的有效性,能主动被动地影响到组织的成果。同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自己的人生能否走得更高更远,也与自己日常工作的有效性,决策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我自己的“读书”要想变得更加有效,也有必要进行了一番分析,决定抛弃一些有害的决策,坚持一些正确的决策。

第一步,记录和分析自己的读书时间,我粗浅地将自己的读书时间分为四种时间,在我认为应该读书的时间里:

第一种:每日或者每周的固定的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的读书时间;

第三种,写读后感时,3―5小时持续的思考与读书时间;

第四种,在本该读有益的书的时候,选择了读爽文。

分析一下,这样子的读书时间分配,现在的我出现了几个问题:

1、没有坚持每日或者每周的固定读书时间,只是想到了就读一下;

2、将阅读益书的时间用于阅读爽文了;因此,这么看来我需要给自己一个固定的目标,每周阅读五小时以上,每个月出一本书的读后感,同时强迫自己不去看爽文,必须看益书,这样下来能基本保证阅读的时间和成果。

第二步,关注于贡献,不能做应付式的阅读。这一步需要自己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希望产出什么成果。肉眼可见的成果已经写在上面了,但是在阅读质量,书评读后感质量上面也必须要有标准,否则就只是注重于形式,而不是注重于读书最后能带来的贡献,因为应付式的阅读与花心思的阅读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关于阅读,自己能发挥的长处不多,有一点我现在已经默认是自己的长处了,那就是朋友之间很少有人花时间精力在固定的阅读上面,或者说显式可见的比较少,因此我心理上有优势,这是我的目前的一个长处之一,需要保持。其他的,我对于这种能占据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的事件有强烈的进取心,也就是说如果我知道阅读能得到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我会自己不自觉地,主动地去阅读。这也是我的长处之一,可以通过有效地选择阅读的书籍来让自己能更加主动的学习。

第四步,要事优先。要事优先也就是说要选择一些事情优后,书本告知了我们一些优后选择的标准。这一步的衡量是在读书的外部,关于自己的行为的选择,有时候会因为一些紧急事件让自己面对是否要坚持阅读与读后感的书写的选择,比如想着这个月是不是可以先放一放不阅读。通过这一步,我想自己的回答是不会,理由很简单,书里的标准,重未来不重过去,不能只看到困难,不求安全与方便,不能优后。

第五步,关于决策,最近自己关于阅读的一个决策,是暂停读后感向票圈的发放,因为票圈的发放只能收到很少的反馈,同时会给自己一种错觉,自己好像学到了很多,这种感觉不踏实。也就是说这种不踏实的感觉变成了一个经常性事件,而且阅读的边界条件是自己希望确实学有所获,基于此我做了这个决策,但是也有后果,后果就是反馈几乎为零了。

总的来说,通过书本的思考框架,我确立了自己的阅读时间,期望的贡献,自己的长处,确立了不优后的原则,做了一个决策,让自己的阅读正变地卓有成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开始逐步建立起这种规范管理,预防机构也逐步加强!从而促进实现了国家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管理的有效性等等。

有效管理者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看到了关于用人方面的说法。德鲁克认为,人无完人。用人应当重点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要盯着短处。"样样皆通"很可能意味着一无是处。但是传统的西方企业的用人方法,或者是绩效考评方法,往往会导致“没有缺点的人”,结果也就是“仅仅符合最低要求的人”。而日本企业则因为不能因为某人绩效不好而降级或者开除,所以干脆没有考评制度。德鲁克很怀疑日本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这种文化有关。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比之下,以前的民营以及日资企业,倒是因为没有这么全面的评估,大家没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更专心地投入在工作上。

东西方的企业文化真的是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可能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而东方人认为人性本善。西方企业不相信员工会自觉地努力工作,所以注重用制度防止员工偷懒,也就是重法治,而东方企业则相反地,重人治。很难说两个方向谁更好。我现在注意到的是,东方企业正在引进西方企业完善的制度,而西方企业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多新的可以认为是人治的要求。

希望我在接触了这些不同的企业文化后,会成为更完美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二)。

一直以来,我认为管理讲的是天分,讲求的是个人才能,注重的是个人魅力,而书本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在真实的管理中发挥作用。但是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我的想法却改变了。德鲁克讲到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这些论述,激发了我学习管理的动力,并了解到卓有成效才是管理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注重的不但是先天天赋、个人才能、个人魅力,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提高。这样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和提高价值。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是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涵,最终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卓有成效!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读后感想。

一、时间管理——善用时间。

读了德鲁克先生建议管理者在时间上的一些做法后,我真正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平时大多数普通人浪费了大量的自认为没有浪费的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时间正是像德鲁克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资源。人这一生的时间有限,用于工作的时间更为有限,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做出影响组织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成就来,必须要做到善于充分的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

正如德鲁克先生教给我们的那样,首先要诊断自己的时间,也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时间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分析自己做过的事情中有哪些是不一定必须亲力亲为的。然后是要统一合理的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要有一种刻意的倾向,用短的零散时间去处理必须由自己处理的不费时的事情上,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去处理相对重要的费时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能把最为特殊也最为稀有的时间资源利用好,可以说就为做到卓有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绩效管理——讲求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德鲁克先生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键。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才能看到组织的整体绩效,才能使我们卓有成效。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能够超越自己有限的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可以超越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因为他们重视贡献使自己拥有更高的视野,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贡献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期望为组织做出贡献的人才会主动去思索“我能贡献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三、

人员管理——善用人才。

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来共同完成任务”。可见,管理者要想卓有成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样整个组织才能得以卓有成效。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是各有所长的,作为管理者,能够充分了解到每个人的长处所在,并且想办法使其长处充分地发挥出来,充分发挥上司所长、自己所长、同事所长,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战斗力更强,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才能使管理卓有成效。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组织的突出特点正是内部成员所有长处的总和。发挥每个人的所长,也就是善用人才。

四、工作管理——要事优先。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时做多件事情就更不必谈了。为了达到卓有成效,有效地利用我们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一个人的所有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德鲁克先生在此重点是要告诉我们,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人的工作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管理者的时间更是极为重要,所以管理者要本着“要事优先”的原则,利用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优先做对组织有大的贡献的工作。这一点和我们在哲学上学到的处理问题的一条原则很相似,即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优先解决,因为有的时候事情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决定最后的结果。凡事都有个先后的顺序,但是如何决定事情的优先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好在德鲁克先生帮助我们总结得出了几条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即:重视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德鲁克告诉我们的“要事优先,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原则,对于年轻的管理者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决定优先事情的原则,而且还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做好所面对的事情。

五、决策管理——有效决策。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时的五大特征,即:一是要确实了解问题地实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二是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边界件;三是要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被接受;四是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五是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德鲁克的经典着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虽然写于1966年,但是其基本的理论和思想,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许多现代的管理者,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是将自己有效管理起来,然能进一步去影响、指导他人。可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确有过人之处,值得我们用心学习。也正是多读书多学习,我们才能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三)。

今天看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本很多成功人士推荐的书,看起来却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看这本书的地位。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要睡觉的时候了。回想起来,每天晚上也就能看上两个完整的英语新闻,和朋友聊聊天,前段时间在网上种菜偷菜,现在回想确实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没有任何收获。很多时候也意识到自己正在浪费时间,却提不起精神去做该做的事情,感觉惰性又在侵蚀自己。书上说最好让别人帮忙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如果真能找到一个人帮我记录时间,我一定会大吃一惊,自己曾经浪费的时间。

还有就是“要事优先”的原则,回想起来我总是无法掌握此原则,好像总是被周围的环境所牵制,尤其上班以后,闲的时候想静下心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翻译资料、看书、学习,可是总是迫于办公室嘈杂的环境,无法静下心来。现在真的对此很烦恼,很多时候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明明很想做一件事情,却总是一再耽误。

另外书中提到“要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这一思想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这种思想可能会更让人容易得到满足,也更容易让人保持奋斗的激情。其实这句貌似口号的一句话,并不是告诉人们要多么无私,可能更多的是告诉人们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保持一种激情,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至于其它更多关于如何管理方面的思想,我可能收获得不是很多,毕竟眼前我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先管理好。从现在起,应该严格给自己一个时间的限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进行,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还有保持好的心态,不要受外界环境所影响。,希望能帮助您!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德鲁克最核心的思想之一是:“人人都是管理者”,至少,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管理”,当目标一旦确定后,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组织目标,行动起来的永远是个体或个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被别人驱赶着工作、而是自己驱赶自己奔向目标。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习惯。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

以上是对德鲁克个人以及他的《有效的管理者》的认识。

读了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章《认识自己的时间》中的一段话:“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

发事件的机制。这是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先生1966年出版的一部作品,主要讲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如何衡量和提升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管理者”,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如何更好的为组织提供更多的成果,如何知人善任,如何做出卓有成效的决策。

这本书很薄,只有170多页,但是内容非常充实,用“字字珠玑”来形容也不为过,其中不仅包括了德鲁克先生睿智的理论,而且包含了大量翔实的实例,信手拈来尽量大师本色。

下面按照章节顺序,记录书中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观点。

1、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对于“体力工作者”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dothings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gettherightthingsdone)”的能力。体力劳动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但是对于“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而言,他们的劳动成果很难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以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从而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里磨时间的人。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将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成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

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

什么是“管理者”,我们将其定位成: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作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一位知识工作者是否是一位管理者,我们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在每一个知识型组织中,总有人单独作战,虽然他们没有下属,但是他们依然属于管理者。

每一位管理者面对的现实,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另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

管理者面临的主要约束包括: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

4)管理者是身处在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外部。组织不能够像生物那样,以自身的生存为目的,组织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只有能为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后,才能算有所成就。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找到的人才肯定不会是全才,所以我们任用的人才充其量也只能在某一项能力方面比较优秀,而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

今天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具有的一个缺点:以自己精通了某一狭窄领域的专门学问而自满,不屑于其他。

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有效的个性”。有效地管理者和不称职的管理者,在类型、性格和才智方面,很难加以区别。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

1)知道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可以很好的控制时间;。

2)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善于利用自己或他人的长处;。

4)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5)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2、掌握自己的时间。

计划通常只是纸上谈兵,或只是良好的意愿而已,很少能够真正实现。

时间是一项限制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最稀有资源的制约,而时间就是最稀有的资源。

时间的供给,没有弹性,并且没有替代品。有效的管理者和其他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

对于估算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间,或者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些事情上时,人们想象中的答案和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

身为管理者,不管他是不是经理人,总会有很多时间耗用于毫无贡献的工作上,而且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组织对他的时间要求往往也越大。

每一位管理者的时间,都有很大部分是被浪费掉的。

管理者的绝大部分任务也需要相当多的整块时间,如果每一次所化的时间少于这个极限,事情就做不好,所花的时间就是浪费,再做就得从头开始。

要想与他人做有效的沟通,总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如果你真想影响别人,那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知识工作者对其上级主管以及同事所要求的时间,往往比体力劳动者多很多,他们需要资料、需要讨论,还需要指导别人,这都是极为耗时的。

如果没有一种轻松完善的交流机制,知识工作者很容易丧失热情,成为得过且过的人,或者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看不到整个组织的需求和机会。

一起工作的人员越多,工作者用于彼此协调关系的时间肯定越多,而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就越少了。

人事决策都是费时的决策,原因很简单,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们将来要管理组织。

东欧斯拉夫人谚语: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3)将可由管理者自行支配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

有效地管理者往往以连续三四个星期为一个时段,每天记录,一年内记录两三个时段,以便自我检讨。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系统的管理时间:

1)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需要做,或者做了也完全没有成果;。

2)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3)找出那些管理者在浪费别人时间的活动,例如开发时无需所有人参加,可以相关人员参加,然后向所有人发送会议记录。

人总是有一种倾向,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认为许多事非躬亲不可,纵然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仍然免不了有许多不必要和非生产性的工作。

需要注意一点,浪费时间有时也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机构有缺陷引起的,身为主管者也应予以重视。

如何检查机构中存在的缺陷:

2)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浪费;。

3)会议太多也是组织不健全的一个因素;4)信息功能不健全或者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当。

一项重复出现的危机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如果一个危机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

应该尽量使用例行作业来应对危机,所谓例行作业,是指将本来要考专家才能处理的事情,设计成无需研究判断,人人均可处理的作业。

管理好的公司,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

我们需要开会的原因: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需要靠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某一特定任务;。

2)因为某一情况所需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全部装在一个人的头脑中,需要集思广益。

一个人人都随时开会的组织,必是一个谁都不能做事的组织。

管理者的时间,决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会议太多,表示职位结构不当,也表示单位设置不当。

一个管理者的置为越高,其不能自行支配的时间也一定越多。

对时间的控制和管理不能一劳永逸,需要不停的进行动态调整。

3、我能贡献什么。

大多数管理者都重视勤奋,但是忽略成果。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如果总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

管理者需要重视责任和贡献。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述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成果;2)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

3)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管理者的失败,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常见的原因应该是他本人在出任一项新职位时,不能或不愿为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必须考虑到他的产出供什么人使用,也必须了解用户应该知道些什么才能有效使用他的产出,从而产生成果。

所谓“通才”,应该也是一位专家,一位能将其所专的一个小领域与其他广大知识领域联系的专家。

在一个组织中,自认为有管理天赋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自己的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因此而富有成效。

有效的人际关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互相沟通;。

2)团队合作;。

3)自我发展;。

4)培养他人。

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越高,我们越需要去创造机会进行有效的沟通。

会议是管理者每日使用的管理工具,他需要知道从会议中能得到什么,也需要知道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

重视贡献是一项组织的原则,它可以使得管理者能够掌握各项工作的关联性。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4、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的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通完成任务。

管理者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样样精通”往往代表一无是处。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是用人来做事,而不是用人来投主管之所好。

人本能的会将其一切资源都用于某项活动、某个领域以期取得某个方面的成就。

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发掘人的长处,并设法使其长处得到发挥,那么他只能收到人之弱点、人之短处、人之缺失的影响,结果既完不成任务,又缺乏有效性。

过多考虑人的短处,会影响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能够做什么,才是组织器重他的原因,而他不能做什么,则仅是他的限制。

3)需要优先考虑某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优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需要知道在用人之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忍人之所短。管理者在用人时必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抓存在的问题。

如果需要评价某人的能力,就必须具体到能不能完成任务,笼统的说某人是个“能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某人能在某一组织中作出什么贡献,他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因素,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也是同样重要的。

当我们说某一项工作“少不了某人”时,一般是因为:

1)某人其实不行,不过是管理者没有对其苛求而已;。

3)本来就潜伏着某项严重问题,因为误用某人的才干而将该问题掩盖住了。

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对于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人,尤其是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该无情的调职,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当一个人的弱点可能会影响他发挥其长处时,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运用工作和职业机会来帮助这个人克服其弱点。

用人所长,不仅是有效性的要素,也是主管对其下属的道义责任,是主管对其职权和地位的责任。

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读者型”和“听者型”。

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会发掘机会,他会问自己:我到底能做些什么?

在一个组织中,有效性的每一面,都是“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有效的管理者,会把每一个人都是为可以开发的机会。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去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5、要事优先。

管理者越是想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管理者越是想将繁忙纷杂转化为成就,越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越是需要较长的连续性的时间。

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是获得成果的唯一方法。

人是一种“多功能工具”,但是要有效的利用人类的才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集中个人所有的才能于一件要务上。

由于管理者面对的事务太多太杂,因此才需要特别专心,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

有些人一事无成,但实际上他们做的非常吃力,原因:

2)一般的管理者总喜欢赶工――而赶工的结果,总不免使进度更加落后;。

3)一般的管理者喜欢同时着手几件要事,结果对每一件事,他们都无法获得足够的最低整块时间,而且只要任何一件事情受阻,全部的事情也都跟着受阻。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所谓今天,乃是昨天所作决策和所采取行动的结果。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不停的花费时间、精力和才智,来弥补及跳出昨天的行动和决策。

昨天的成功,往往会留下无尽的影响,远超出成功的有效期以外,演变成“经营管理上的自我主义的资产”,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一位希望自己有效、也希望组织有效的管理者,必然会自我检视一切的方案、活动和任务。

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

一项新的工作在开始之前,便该有遭遇极大困难时予以克服的手段,否则开始时便中线了失败的种子。

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缺乏“创新”,而是缺乏创意的执行。

大多数公司或者组织对其主打产品的固有观念:我们公司靠这项产品起家,我们有责任让这项产品在市场上维持下去。

决定延缓一项工作,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优后”,往往是别人的“优先”。

在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哪些可以延缓的问题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而是需要拿出应有的勇气。

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原则来判断事情的优先度:

1)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2)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4)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与方便。

大凡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选择研究课题时,如果着眼于易于成功而非着眼于接受挑战,那他们纵然能够成功,其成功也相当有限。真正的成就,只属于哪些善于抓住机会选定课题的人,属于哪些能把别人确立的准则只当做制约因素,而不当做决定因素的人。

优先于延缓的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需要对这种先后次序进行重新考虑和修正。

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项工作,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6、决策的要素。

管理者由于拥有特殊的地位和知识,因此人们期望他能够做出对整个组织、绩效和成果具有特殊影响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的事有效的决策。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是例行性的,什么问题是策略性的。他们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少数重大决策。

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决策的技巧;他们需要的是合乎情理的决策,而不是巧妙的决策。

一项决策如果不能够付诸实施,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解决问题时,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他们先透彻的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决策应采用的原则。

决策的五个要素:

1)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

2)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编程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有效性。

我们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真正经常性的问题;。

2)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的问题;。

3)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

4)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我们在决策时经常犯的错误包括:

1)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2)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3)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4)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时,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问题。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寻求解决方法。

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决策一般不会太多,这并不是因为做一项原则性的大决策需要很长时间,而是因为他没有做太多决策的必要,他已经设计了一套规则和政策来解决经常事件。

一位管理者如果天天要做决策、时时要做决策,那恰恰说明他是一个疏懒和无效的人。

所谓“边界条件”,是指决策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对于重要的决策而言,要确定边界条件和提出规范,光靠“事实”是不够的,还要看我们如何理解问题,这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判断。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总是需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么就完全是浪费时间,而不会有任何结果。

世上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不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

如果需要将一项决策转化为行动,那么你必须明确回答以下问题:

1)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

2)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3)谁采取行动?

4)这些行动应该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在若干项方案中进行选择。并且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意向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

有效的决策,通常来自多种不同而且相互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来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

有效地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现有自己的见解。他所搜集的事实,必是以他自己既有的结论作为根据;他既然先有了结论,必能搜集到许多事实。

有效地管理者鼓励大家提出见解,但在鼓励的同时,他也会叫大家深思其见解,认清其见解经过实证后的结果。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方法并非适当的衡量方法,否则就不需要做决策了。

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

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1)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至于沦为组织的俘虏;。

2)反面意见本身,正式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3)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不同意见,特别是那些经过缜密推断和反复思考的、论据充分的不同意见,辨识激发想象力的最为有效的因素。

有效的决策者会采取行动或者不采取行动,而不会只采取一半行动。只采取一半行动是不折不扣的错误,是一项绝对不符合最起码的要求和不符合边界条件的错误。

决策如果真有困难,十有八九是出在不必要的细节上,至于第十次,也许是决策前的思考不周,忽略了问题中某一重要的事实,也许是某项疏忽或失误,也许是研究判断错了。

大型组织的基本弱点之一,是中层人士很少有决策训练的机会,以致难以担任高层的决策职位。

相关推荐

  • 治理有效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6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 管理者素养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

  •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热门1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导。请看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对于我们写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一口气把此书读完,深有感触,全书以

  •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个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他人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心得体会范文5:通过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这种写作过

  • 管理者的格局心得体会(优秀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激励和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和积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中层管

  • 学习管理者的心得体会(优秀22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范文,相信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写作方式。

  • 效率提升与时间管理心得体会(优秀16篇)

    写心得体会让我们能够将平时的琐碎经历转化为有意义的文字表达,用以启发和激励自己和他人。在这里,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借鉴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大全(16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和收获。

  • 有效管理时间的心得(优质1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内心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 管理者的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感受和收获的总结和概括。如果你还在苦恼写心得体会的问题,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水泥厂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产业,其管理

  • 有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优秀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创新性的心得体会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式

  • 有效课堂的心得体会(优秀2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第一,有效教学的评

  • 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的记录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让你受益匪浅。虽然大学以来我们

  • 管理者的认知培训心得体会(优质16篇)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体会的案例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心得体会范文(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传承经验,将经验变为宝贵的财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技巧有所帮助。20xx年3月2

  • 管理者的思考心得体会(优秀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里程碑,通过总结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共同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