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大学生(通用14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动的情感输出,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察作品的艺术魅力。接下来是几篇有意思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启示。

百年孤独读后感

马尔克斯因这本书获得“二十世纪文学标杆”,是名副其实的。通过叙述布恩迪亚家族从发迹、兴盛到衰亡的演变过程,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七代家族成员的生活和感情历程,同时也影射着19世纪殖民扩张中南美洲的历史进程。绝妙的是,这本小说的命名——百年孤独,不知多少人仅凭这四个字便拿起了这本书,因为这四个字直接戳中了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感觉——孤独,这是人性的底色,非褒义也非贬义,就是一种无法逃避、抑或是不自觉的依赖。

读完一遍,感觉这本书和《红楼梦》有点相似,更让人觉得马尔克斯的伟大。都有一个推进家族发展但终究徒劳一场的女性:乌尔苏拉vs.贾母;都有男性角色对左右家族命运一筹莫展后的无奈和遁隐:奥雷里亚诺做小金鱼vs.贾敬修道;都有着情欲纠缠交错的畸形恋情。历史的洪流当初怎么将好运投递给一个新兴家族,将其推向光辉灿烂的顶峰,也会以种种方式将一个家族推向覆灭。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以这条客观规律为主线,这本书中一代代的人物性格,可以理解为对第一代家族创始人性格的衍生和放大,在生活、生意、战争、爱情、欲望、求知等几条线索上演绎着家族性格中内敛和奔放的对抗,对抗中的无奈,无奈之下的孤独。

领跑者的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之王”,他带领20多户人家从无到有缔造了马孔多。从他对科学疯狂的好奇和实验,就能看出身体里流淌着大航海时代西班牙人的血液,对财富的欲望驱使他钻研炼金术,在吉普赛人将外界新鲜玩意儿带到马孔多时,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为自己的好奇心买单,但乐观进取的开拓精神丝毫不减。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止贤内助乌尔苏拉对她的提醒,在他带领村民尝试走出马孔多失败后,乌尔苏拉以死反对他的“不务正业”时,“他一直凝视着孩子们,直到双眼湿润。他用手背擦干眼睛,深深地叹息一声,接受了现实。”探索科学、财富、新世界的领跑者,就这样被某种神秘而明晰的力量拉扯到日常生活中,在实验室里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间歇,他能感到心里一种按压下去的精神在马孔多的袅袅炊烟炊烟和湍湍河流里显得孑然而又乏力。这种感觉表面上是乌尔苏拉压给他,实际上来自于他意识到被科学发展抛在了时代的队尾,他的才能与时代的步伐脱节了。他能从一个简单的罗盘和观星记录就推断出地球是圆的,足以证明他的聪明,然而他接触到这些的时机太晚了,滞后于大航海时代的开端两三百年,这加剧了他的无奈和失落。这份孤独,与林则徐号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时的感觉,或能找到共鸣。

建立城镇后,外来势力逐次登场,里正、教会、内战军队,让老何塞倾注心血的马孔多渐渐失控、旁落、糟践,他的远见卓识并没有改变马孔多的厄运,只是比别人提前感受到了绝望。因此他比马孔多其他任何人更早、更多地承担着忧虑和歇斯底里,直到从众人的“正常”中脱颖而出——“他疯了”。一个历史进程对一个小城镇所有的摧残,都被他一眼望穿,跳过了殖民者处心积虑、潜移默化式的演变,一下子让他怎么能承受得住,不疯才是不正常的。

2.信仰加持的孤独。

乌尔苏拉,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创始人老何塞的妻子,她总是在家族命运关键的时刻站出来发光发热,即便是迟暮之年也是孜孜不怠。她前半生仿佛没有孤独,因为她没时间感受这些,从创建马孔多的那天起,要承担老何塞丢给她一人的家务劳作,后来的小动物糖果生意她也是尽心尽力,在晚上睡觉前还不忘检查是否有小动物没有用蓖麻油点上的眼珠。她身上有一股劲,如同家族的引擎,有她在家族就有向前推进的动力,就有收入的来源、就会有人打扫院落、收拾虫子不受侵扰,有她在家族子嗣们就不能胡作非为、不能在马孔多制造独裁恐怖。然而,上帝给她的这股劲终究要收回去的,当她逐渐向衰老低头时,一辈子该感觉到的孤独才像雪崩一样扑面而来,在弥留之际她重新认识着家族的每一个面孔,宽恕着每一个灵魂,但还是保留着一份对生命不公的愤怒。

“乌尔苏拉又不禁自问是否应当索性躺进坟墓让人埋土,并毫无顾忌地质询上帝是否真的认为人心如铁足以经受这许多痛苦的折磨。她问了又问,愈加惶惑,并感到无可抑制的强烈欲望涌上心头,想要像外乡人一样破口大骂,想要让自己最终能放任片刻,那是她渴求已久却又反复拖延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她不再逆来顺受,而要痛骂一场,把整整一个世纪忍气吞声压在心底的无数污言秽语一吐为快。”

她付出的一切,最终也没有换来晚辈们对她晚年该有的照顾,甚至当作孩子们的玩具。如果说老何塞的孤独是源自内心的失落,乌尔苏拉晚年的孤独则是对终身信念的疑惑,她迷失在自己一生奉行的信仰和现实生活的反差中,彷徨不堪。一方面来自她对家族的热爱和晚年被冷落的反差,另一方面来自她对上帝的忠贞和家族承受苦难的不公,一刻得不到答案,她便多承受一刻的孤独。

3.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与生俱来并且超凡。

奥雷里亚诺上校,二代轴心人物,在母亲腹中便会哭泣,乌尔苏拉觉得这个孩子以后注定是不懂得爱与被爱的。与生俱来的内向、孤僻,继承了老何塞的远见卓识,对自己的追求多了几分沉稳冷静。从马孔多为正义带领村民起义开始,戎马半生,16次战争均以失利告终。当他感觉到被人利用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翻滚,便失去了继续作战的意志,战争的血腥已经让他对生死麻木。当他准备以自决了结一切时,却被医生设计的小诡计拣了一条命回来,最终将自己沉浸在做小金鱼的工艺中回避现实和回忆。

如果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可以继承的,那么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孤独叠加着和老何塞一样的无奈感,老何塞屡次想要走出马孔多但最终放弃,奥雷里亚诺带领马孔多的人民出战,结果屡屡受挫最终被人利用还加以土匪的罪名,于是他第一个感觉到战争的虚无。战争的麻木让他可以剥离普通人的孤独感,他被拥戴过、被批判过,没有什么失落和疑惑是能让他感到孤独的。反过来,孤独是他内心唯一的避难所,他专注于周而复始的小金鱼制作和消融,那是一份连自己都忘掉的专注,直到临死的一天。

“从年轻时代起,他第一次让自己有意落入怀旧的陷阱,仿佛回到了吉普赛人到来时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神奇下午。”

4.美人儿蕾梅黛丝不孤独。

美人儿蕾梅黛丝是第四代的长女,有着漂亮的容颜,和令男人无法忘却的气味。她超脱凡尘如圣女,全身不穿衣服,套着一个布袋,最后神奇地抓着一个白床单随着漫天黄花飞雨升天了。之所以说她是布恩迪亚家族唯一不孤独的人,是因为她本质上不属于这个家族,甚至不属于人类。她天真烂漫,没有一丝邪念,即便是对屋顶偷窥她洗澡的人,也善意地提醒小心掉下来,而不是考虑自己被别人偷看的窘迫。她的结局有点像庄子齐物论里的物化,化为满天飞舞的黄花瓣随风而逝。

从她身上,我猜测马尔克斯或许想表达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达到忘我的境界,就没有孤独了,因为孤独本身就是个体的感受,这可能是这本书对布恩迪亚家族式孤独的一个活口,但显得那么缥缈虚无,非现实所能接受。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马尔克斯是想用这种方式,更进一步地关闭小说人物们逃离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出口,现实世界中摆脱不开的,认了吧!

5.狂欢驱走不了寂寞,人潮退去后狼藉的街道更空荡。

奥雷里亚诺第二,第四代次子,与情人厮混,因畜养的牲畜繁殖惊人聚敛了财富,喜欢狂欢和餮食。南美洲的狂欢节是一大特色,期间人们纵情于喧闹和美酒佳肴,是一种传统。从第一代马孔多人就是,乌尔苏拉买来自动钢琴让老何塞鼓捣坏了,“然而,那二十一位当年深入山林西行寻找大海的无畏勇士的后人,执著地绕过错乱乐声的暗礁,翩翩起舞直到天明。”可见,狂欢派对玩得并不是音乐而是氛围,激情被喧闹点燃再传染开,短暂、奔赴、狂野的,这是纵情酒色的奥雷里亚诺第二喜欢的,但这些不持久的快乐如划过长夜的流星,留下的只有漫长而深邃的寂寥。

“让一让,母牛们,生命短暂啊!”

这是奥雷里亚诺第二在狂欢派对的口头禅,最终也成为他葬礼上朋友们恶搞的致辞写在了棺材盖上。随着精力的衰退,他后来逐渐对狂欢失去了激情,任何喧闹的聚会和歌舞宴饮也填满不了他内心的空虚。一场持续四个月的大雨,卷走了他所有的牲畜和财富,他和情人又回到了走街串巷推销彩票的窘境。和情人的激情消失殆尽后,彼此逐渐成为了朋友般的陪伴和依赖,他仿佛才刚开始体验人间真挚的感情,却又更觉得空虚难以填补,最终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6.排除孤独先从认识自己开始。

第二代阿玛兰妲,终身未嫁,贞洁一生。曾经和丽贝卡同时喜欢上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在丽贝卡退出后,皮埃特罗因追求她被拒绝最终殉情。出于悔恨,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直到死去也没解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寂寞的驱使下与侄儿暧昧,荒诞的经历让她警醒,最终在无法摆脱的孤寂中足不出户,开始为自己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阿玛兰妲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她在不该爱的时候爱得那么深,在该爱的时候却把自己藏起来,乌尔苏拉最后说她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女人,或许是温柔到了极点就表现出来一种让人无法接受的爱情。

畸形的开端,必然如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预言,会在畸形的结尾中收场,随着一场暴风雨将一切卷走,如同“白茫茫一片真安静”的结局。存在即合理,首先被时代选择的应该是正确的,否则在被抛弃的进程中置身其中的生命会有坠落失重的孤独和飘零感,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如果马孔多足够强大,不受外来势力的入侵和摆布,即便是孤独存在,也是一种桀骜不驯的坚持。但是,没有那份支撑孤独的强大,孤独就成了折磨人的毒气,不论是否出卖倔强,最后灵魂都会被扔到孤寂的角落,被时间耗尽。

不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纵使历史长河荡涤着多少喧嚣和寂寞,也要有一颗敢于面对孤独的心,化孤独为力量,砥砺前行。

大学生百年孤独读后感字

孤独,在我看来,就是指无亲情,友情,感情可言,如同茫茫天地间孤身一人的落魄之感。在《百年孤独》中,一个家族的几代人都终身被孤独笼罩。他们并不缺少亲人,爱人,友人,只是这所谓的亲人,爱人,友人都是些单纯的冷冰冰的字眼,毫无感情。父子之间没有亲情,没有照顾与关爱;夫妻之间没有信任,称不上是感情;友人之间如同过客,真挚的情感在孤独的马孔多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孤独,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之中的产物。他们的生活是孤独的,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是孤独的;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此毫无察觉,他们习以为常,对这种状态习以为常,却没发觉这种状态就是可悲的孤独。

初期的马孔多与世隔绝,自给自足,仅有寥寥几十个人。这就已经决定了封闭的马孔多注定是孤独的。即使之后有外国人来到马孔多推销那些在人们眼里神奇,有魔力的新鲜事物,给马孔多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欢愉,但那毕竟是暂时的,况且,无论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无法改变他们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故事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回忆写起,写了关于这个家族轮回般的几代人的故事,伴随着马孔多的衰盛。从可怕的近亲结婚的诅咒——生出长尾巴的小孩开始,几代人都疯狂地与近亲发生关系。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与其说是愚昧,我觉得称其为孤独更加贴切。生活在那种日子里,要不就是做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要不就是随着自我的天性,人类的天性,这也是孤独的结果。

写到最终,羊皮卷最终的预言正是刚刚孕育出的注定要终结整个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这轮回的诅咒,这孤独的诅咒连同这这孤独的家族被飓风抹去。

《百年孤独》经过颇有些魔幻味道的语言,书写了拉丁美洲的生活,既真实又出人意料。尽管有些地方被夸大说辞,但始终不脱离现实,揭露了当时拉丁美洲出现的问题,讽刺了当时人们的无知与麻木,并以孤独诠释。

马孔多的孤独是命中注定的,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如同设置了某种固定的程序,日复一日过着一样的枯燥无味的日子,如同轮回般的;思想的禁锢。这一切都是孤独的缘由,也都源于孤独,恶性循环。像这样的孤独,是拉丁美洲的缩影,是团结的对立面。以这孤独为主题,借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多次战争的失败,讽刺拉丁美洲人民的不团结,并尽一个文人之力将其书写出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字大学生

近日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百年孤独》,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大。

初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了一个迷乱的世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一座与世隔绝的小镇,一个陷入了怪圈的家族,一场能下整整四年的大雨……当作者将它们将一切都拼凑在一起时,就变成了这么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故事的开始,讲述了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只要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与许多小说不同,它从一开始便将时间立于一个模糊的“多年之后”,无法判断离现在多久,而当我再次翻页时,却回到古老家族尚未迁徙的地方,时光的隧道,连通了过去,指向了未来,却在最后一页,将一切都抹去,原来孕育了马孔多的肥沃黑土,也只剩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如同命运跟你开了一个玩笑,走了许久的路连在了一起,是个规矩的圆形。

圆,在许多宗教说法中都有特殊的含义,比较共通的意义是无限的循环,而布恩迪亚家族则是这个说法最真实的写照,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苏拉尔开始,它便是不断被重复的下一代的名字,是无数后人像老一辈一样醉心于性欲和迷茫,是子孙们死亡时面临的种种离奇事件,更是对老一辈的孤独和寂寞的延续。

再次回到故事的开头,又回到上校对冰块的回忆。在全文中,‘冰’这个意像也重复的出现,第一代的何塞曾梦想建造一座冰之城市,而霍赛·阿·布恩迪亚在看到了冰块之后才明白了梦中镜屋的含义。也许,马孔多就如同一块真正的冰,在太阳下折射万千光华投影到地上,就像在放电影一样,然而呈现的却都是虚影,是镜中红花的虚影,是水中明月的虚影。

而冰,其实也只是水而已,仅仅拥有美丽而梦幻的外表,美好而易逝。当冰融化时,就只剩下了水,再也寻不见那座虚妄之城,再也见不到众生悲喜。而当寓指着圣经中摧毁一切的飓风来临时,这座不曾存在过的幻之城市便再也不复存在了。

作者:卢靓玲。

初读《百年孤独》时,我整个脑袋都晕晕沉沉的!全书叙述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布恩蒂亚家族一共七代人,并且每一代人都重复使用一个名字,这使我不得不把所有人物都给重新排列一遍(就是使用另一种方式去看人物),这样才不会把人物混淆。

全书人物众多,虽然大多重名,但个个都性格鲜明,因为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霍·阿·布恩蒂亚几近疯狂的热爱科学,奥雷连诺上校则通过战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两个人物!

梅尔加德斯在一百年前就对布恩蒂亚家族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做出了预言,只是并没有人破译出他手稿中蕴含的秘密。说巧也不巧,恰好在一百年之后,也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经历了一百年以后,手稿被人破译,命由天定吧,但这又恰好照应了书名《百年孤独》中的“百年”。

至于“孤独”,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毕竟这本书我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比如:作者为什么要把完全破译手稿的时间放在第七代那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要被蚂蚁啃噬完的时候呢?真的是刚好一百年吗?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又有何关联?我是一点都没有理解。也许需要结合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时代背景吧!

我个人觉得,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和马贡多这个小镇是有关联的。布恩蒂亚家族人丁兴旺,马贡多这个小镇也就热闹非凡;而当布恩蒂亚家族所剩的人没有多少的时候,马贡多这个小镇也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马贡多本就是一座镜子城,也许孤独指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一代人吧。所有的奥雷连诺都很孤僻,但有敏锐的头脑,所有的阿卡蒂奥都很冲动、有胆量,但都打上了必遭灭亡的烙印。性格完全不同,所以处事方式自然也都不一样,这才是孤独的真正原因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历经辛苦,终于走完了那段漫长而又煎熬的旅程,却陡然间迷失了方向,让人感到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一种魅力,即使晦涩难懂却还是深陷其中,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现在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眼前,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时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最终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的孤独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始的吉普赛人带来的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以及外面的世界。随后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让这个和平的小镇开始慢慢地质变,紧接着两党派的纷争波及了整个马贡多,到处都是战乱、流血和纷争。而代表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借机趁虚而入,使这个小镇得到了暂时的虚伪的繁华,但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作为马贡多的开创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着这些外来的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繁盛,最终却走向灭亡。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几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马尔克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用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终会使整个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以此来希望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团结。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是不能够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能力来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

百年孤独读后感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相信,每个人在读完百年孤独这本书后都有自己内心深处特别的体会。整整一百年的孤寂,覆盖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一生。孤独,形影相随,从未消失,而命运,也从未被改变。

“孤独”这个词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无依无靠那么简单,它烙印在布恩迪亚家族,绵延六代,无人能逃,防不胜防,盘根错节,深入骨髓,根植血脉。它是基因,是宿命。孤独,是打在布恩迪亚家族身上永恒的印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孤独”亦是无处不在,在生活、在学习、在工作、在家庭等等。

作者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寄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而形成的,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七代人的爱恨情仇,持续了百年的孤寂。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人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的人被留下悲伤的痕迹。

迪奥·布恩迪亚的孤独是智力超群、坚持科学。他整天忙于科学实验,却从未得到过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发疯后被绑到栗子树下孤独而死;乌尔苏拉,一位客观勤劳的母亲,她理性而孤独地忙碌了一个多世纪,她是家族中最年长的寿星,终其一生为家族的兴旺不知疲倦地奋斗着,她见证了几代人的兴衰;大儿子何赛·阿尔迪奥始终孤独地生活在霸道和放纵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为争取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发动了三十二次战争,却为了回避现实,把自己困在小金鱼工作间孤独度日;阿玛兰塔因爱情而自卑且恐惧,在矛盾和悔恨中烧焦了自己的双手,使自己深陷寂寞和孤独中;长孙阿尔蒂奥在与人的距离中孤独地成长;美人蕾梅黛丝自带超凡脱俗的孤独气质……文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每个人都表现为一个孤独的个体,由此而集合成为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精神。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这是神秘而充满智慧的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卷上写下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宿命。可想而知,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马孔多,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生命中曾经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孤独希望与安静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则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暗吞噬。

大学生百年孤独读后感字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独,书看得很快,可信息量太大,反而还未消化完毕,停留在对一本好书囫囵吞枣泛读一通的阶段。相信还要反复咀嚼几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对人类历史的讽刺有多深。目前我对百年孤独的理解仅是这是一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他们在马贡多生活,在这个孤独的小镇与以马贡多小镇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范围活动着,在这里他们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以及执着的信念,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认为必须非做不可的事情。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并不属于这个家族,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孤独二字。孤独,打自这个家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的相连在一起,他们生来是孤独的家族,死后也并没有逃脱孤独二字。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也许是精神,也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也许这个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的一生必须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热闹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唯一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分享、交流,可灵魂必须得到独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唯一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安静、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经时光岁月,内心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无数思考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释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罪大恶极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失手、蓄谋,各样情况交错,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变化,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唯一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通最佳,并不需反复询问知识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知识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惬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理想生活,简单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持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态度,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一样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礼貌,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杯具。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往看到过,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我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那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礼貌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我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我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可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礼貌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最终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我已经力不从心。最终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终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可是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最终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以往在内心中对自我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以往见过,也早就明白”。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仅有作者明白。

《百年孤独》是一部趣味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在嫣然的岁月里跳跃,我被撕扯得衣衫滥缕,明眸空洞。回首,惊觉春已无处寻觅,我早被遗忘在冰雪处,伫立成百年的孤独。

夜,来临了,我抛开日间的华丽,发现自己除了孤独,竟然一无所有。月忧伤地隐去半个身子,用朦胧的云罩着。翠叶密处,藏着一只黄鹂,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无力再弹起清风明月的篇章,只有让孤独肆意地决堤。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

我始终都记得这样一段短小却深刻的句子,在小说的开篇带着我们走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未来、过去和此刻的三个时间层面,庞杂纷扰,眼花缭乱。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立了一个自我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经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继承人被蚂蚁吃掉时,他的父亲最终破译出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词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终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终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像七代人循环往复使用同一个名字一样,循环出现的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多被严密的包裹成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个家族实际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每个人都在用自我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反复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齐来,逃可是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这个家只是一个家,一个房子,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给人以心灵安慰和温暖的港湾。除了贯穿全文的灵魂人物乌尔苏拉,所有的人都不懂得爱与被爱,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满自我的空虚和私欲,以致终身活在执拗与孤独中。

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就是一部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那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这之中始终浸淫着的孤独感,是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礼貌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又是拉美大陆独特的生命力和生存状态的认知和渴望走出孤独的倔强。这不仅仅是叙述一个家族,更是对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家是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如同我们此刻,在高楼林立,速度多元的时代,我们失去了方向,陷入了百年孤独。越发感觉到一种冷漠在蔓延,侵蚀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爱与完美,成了奢侈的字眼。

然而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无助等浅显的意义,是停留在人内心的冷淡。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孤独,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直到最终的最终,犹如影子一样存在,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督促我们体验人生,让我们在成功的时候能够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

抬头仰望星空吧,去审视自我,去认知社会,去拥抱他人,向阳而生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生命中曾有过的灿烂,终究需要寂寞来偿还。”当翻过《百年孤独》的最后一页,脑子里无法抑制的浮现出这句话。

《百年孤独》那浩瀚的卷轴,如同那那写满命运的.羊皮纸卷,厚重的无法言喻。而那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文字又充满着魔力。马尔克斯·加西亚,他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马孔多——这一片乐土上的居民的生活。

很多人对于《百年孤独》的第一印象是:太深奥了,驾驭不了。我承认我也曾是其中一个。但当你开始潜心阅读,这本书的晦涩深奥却成为了你反复钻研的理由。毕竟真正的经典不是我们随意就能读懂的,这样的好书,就算让我们读上几十遍也远远不够。相比于他的另两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与《枯枝败叶》,这部作品中隐藏的深刻思想是其他两部无法企及的。《百年孤独》描述的不光是爱恨那么简单,浩繁的卷秩,马尔克斯赋予它的是一份历史的悲怆,是对于生命的反思,对于世俗束缚的抗争,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

这本书能获得诺贝尔奖是无可争议的。就像马尔克斯自己说的:“当我开始写作这本书时,没有人可以阻止我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他成功了,他铸就了一部真正的经典,一部足以流传百年的巨作。

当我们跟随飓风的脚步,穿越马孔多的白色房屋,穿越后花园繁茂的秋海棠与玫瑰花,穿越那躺着大帆船骸骨的荒原,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七代家族,从诞生到灭亡,无论他们曾流浪到拉美的哪一块土地上,来躲避家族可怕的魔咒,却始终更改不了孤独的命格,繁华销匿,到头来还是一场梦魇,正如同拉美自身的命运,跌跌撞撞追求独立的路上,从来不曾平坦。

就像乌尔苏拉自己所说:“这个家族像是被下了一个可怕的魔咒。所有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盲目热情,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人都冷酷睿智。”在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最光辉的莫过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他的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了。前者带领村民不断摸索最终一手建立了马孔多,后者一路为信仰征战最终赢得显赫声名。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最终却在曾经的恐惧中不可逆转地衰老和疯癫,这个一手开创了马孔多历史的人,最后却像野草一样枯萎地无声无息。他被自己的恐惧与孤独绑在了树下,沉默、衰老、直至成为了树的一部分,被蚂蚁吞噬,永远的和这所白色的房屋在一起。

他曾执着反复制作的小金鱼,也在炼金室中被人遗忘了一段时光。而他的儿子,这个将布恩迪亚家族的姓氏写进历史的人,却是整个家族最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或许他的温情只为蕾梅黛丝存在过。马尔克斯这样描写他:“他想永远这样待下去,守着她百合般的肌肤,守着她翡翠色的眼睛,听她以对待父亲的尊敬,每问一个问题都叫一声‘先生’”布恩迪亚并不缺乏爱。他将所有的爱倾注于这个孩子身上,却无力改变她的死去。命运让他绝望,他便追随信仰而去,追随真理而去。他走上了与政府抗争的路途,一路坎坷,燃烧了拉美的半壁江山。即使这样的荣光披在身上,却无法更改他最后悲戚的命运。

庇拉尔是唯一一个看清了这个家族孤独宿命的人,虽然她的纸牌从未为她带来一个为她而停留的男人,却算清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她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但她却与这个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爽朗的笑声始终萦绕在布恩迪亚家族的院落中。她亲眼见证了这个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在自己衰老的年华中,用一张张塔罗牌占卜早已注定的未来。

梅尔基亚德斯,从一开始就出现在这个家族中的吉普赛人,是他为马孔多带来外界的诸多事物,同时赢得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全部信任。“马孔多永远欢迎梅尔基亚德斯。马孔多永远对吉普赛部落开放。”当马孔多的村民开始拒绝吉普赛人的带来,他以一个领导人的身份如是说。他将梅尔基亚德斯视为至交,而梅尔基亚德斯手中难以看透的羊皮纸卷,承载的正是他们家族的秘密。

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解开了羊皮纸卷的秘密,最终的结局也就到来了。这个家族真正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这一幕幕场景,却早在羊皮纸卷中描摹千百回,想到这里不禁让人扼腕。“世上不会再出现第二个能够忍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书的最后一句话这样说道。

整本书的内容错综复杂,但不难发现的是,在布恩迪亚家族最鼎盛的时期,突如其来的失眠、失忆,以及一个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早已昭示未来。每个家族中人都有所感知,所以他们揣揣不安,一生禁锢。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这近百年来的孤独历历在目,却无法细数,每一代人都被此蚕食,直至家族最后的衰败,曾经的自动钢琴、曾经的灯火辉煌,被枯萎的草木和被虫蛀的门框代替,如此庞大的家族史永不能重写。

爱恨一百年,始终是一场得不到救赎的轮回。百年光阴,孤独永随。

百年孤独读后感

最早接触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在影视剧中,当时还未曾读过《百年孤独》,虽然早有耳闻,如今读完只有震撼。马尔克斯用他史诗一般的叙事架构和细腻唯美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跟随马尔克斯的脚步,我们见证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之旅。

孤独并非布恩迪亚家族特有的标签,它也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即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孤独地离开,带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独一同入殓,永世相随。

如果说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亚家族就是一个悲伤的共同体。即使他们血浓于水,可纵观他们的一生,之间几乎没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尔这个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载了一些短暂的幸福时光。

孤独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长到你最后都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因为时间变的不再重要。孤独也是一场短暂的旅行,短到当你开始享受它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铭记他人来充实自我,让每个孤独的个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独,那么请不要悲伤,你的孤独并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多年以后,当人类只剩下文字来寄托回忆的时候,《百年孤独》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年孤独》读后感

读完《百年孤独》后,这本书有两个极为明显的便签。一是“孤独”,二是“魔幻现实主义”。作者将“孤独”写得深入人心,觉得书中人物就是自己,觉得书中所讲的事迹似曾相识,作者又将“魔幻现实主义”贯彻到底,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孤独,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第一位出场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第一次看时,我对他的印象就是不负责,对家庭不闻不问,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底线的人。后来,我好像慢慢地开始了解他,尝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对孤独习以为常,他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有新突破,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心之所向。同时,他是个太过优秀而孤独的人,他有卓越的体能,也有高超的智商,意志力惊人,对事物的看法也异于常人。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孤独,没有人会理解他,即便是他的妻子,也不例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他们二人都独自彷徨在自己孤独的世界中,彷徨久了,他向自己的妻子呐喊——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的堂吉诃德,他的理想之剑,最终还是敌不过现实的风车。终于,他陷入孤独之中不可自拔。他的生命渐渐退化,直至凋零。

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讲:他并不是个俗人。

要知道,布恩迪亚家族留着孤独的血,留着与常人不同的血。可孤独也并非全是坏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二儿子,也是个孤独的人,奥雷良诺生性沉默寡言,他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深处充满思辨与论证,奥雷良诺的思想清晰无比,他有着惊人的判断力,他能够预测未来的事情,这种卓绝的预判能力,甚至无数次帮他躲过了针对自己的暗杀。面对外来的入侵者与暴政,他怎么不战,要么一站到底,绝不妥协!这种勇气与魄力的背后,是智慧,是孤独酝酿出来的思想与智慧。

《百年孤独》以记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来反映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拉丁美洲的风云变幻,其中仔细描述了七代人的坎坷历程,书中人物虽有血缘关系,却从未深入理解彼此,也没有感情交流,读到这,孤独仿佛充斥在布恩迪亚家族且永世也无法散去。

这部意义深刻的作品,让我思考的人生问题有许多,万法不离其宗,孤独的意义无非就是内心深处有着未被捂暖的地方,有着某种空缺,没有一个是一座孤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许多人发生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学会情感交流,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孤独,也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灵魂得到更好的交流,让人与人心灵靠得更近。

终有一日,孤独的人的心会被捂热,空缺被填补。

百年孤独读后感

一个人待上一百年,不叫孤独。拒绝把心敞开,哪怕一天,就是孤独。

这是一个传承着孤独血液的家族,不断的死亡和绵延的恐惧连接了整个故事:“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孤独像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佩戴着它。他们的孤独千奇百怪,作者马尔克斯曾这一切说归根到底只是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爱。

孤独开始于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他年轻时热爱科技、天文与地理,曾将家中最值钱的一头骡子和一群山羊换了两块儿吉卜赛人的磁铁;年老后意志模糊,被家人捆绑在栗子树上才能活着,最终老死。不被理解的孤独就像一只手,慢慢地一寸寸深入喉咙将他掐死,家人都以为他痴迷于吉卜赛人不着边际的理论和科技,以致于发了疯,从头至尾,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曾理解他一丁点儿。

第二代老大何塞·阿尔卡蒂奥在家中被枪杀:“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了他,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他在书中是个冷酷、霸道、甚至有些呆滞的大块头,曾与丽贝卡有着情感纠葛,不知是他杀还是自杀,但这场死亡一定源于情感问题。

第二代老二奥雷里亚诺是一个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赋有预见事物本领的少年,他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开枪自杀,可他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曾与17个外地女子姘居,生下17个男孩。这些男孩都不约而同寻根,却被追杀,无人幸存。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后,每日炼金子做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25条时便放到坩埚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他的寓言能力本身就是个奇迹般的标志,好像预示了他一生历经灾难却总大难不死,被对蕾梅黛丝的爱所困直到老死。他不能放下这深沉的爱,不能就这样忘记暴毙的妻子,以致于他的爱越来越趋于畸形。

父子三人是孤独的源泉,他们的孤独感染了后代、妻室和旁系亲戚。

有无法融入布恩迪亚家族,在内心充满渴望与孤独时疯狂地吃着泥土,最后孤独终老的丽贝卡,书中说是“她深爱之人在远方脚踏土地,而她将土吃入腹中,就会获得心中的救赎”这是由多么极端的爱所导致的奇怪现象;有年老时预感自己将被死神带走,于是开始为自己织寿衣,织成后死亡的老处女阿玛兰旭第二,她一开始极度渴求被爱,嫉妒到甚至误杀蕾梅黛丝,而此后她又是多么冷漠的拒绝爱人,背负着无限愧疚直到死亡。这个家族的后代也逃不过孤独和死亡的感染病,而其中唯一一个叫人觉得温暖,像秋初的太阳一样带来了一丝丝希望的阿玛兰旭第五,一个活力十足热爱生活的较小美人,可她最终也与外甥结下不伦之情,生下带有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第七后大量失血而死。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不同性格角色的人,例如一个小孩,一个垂死的老人,一个情敌,一名伤患,叛徒、胖子或哑巴,诗人,奸商,可能还有许多失业的游民。

但只要有人肯伸出双手给予一个小小的拥抱,这个孤独家族的命运也许会有那么一点不同。然而,这个家族生于孤独,死于孤独,一场飓风抹去了所有能证明他们生存过的痕迹。作者马尔克斯以夸张怪诞的人物形象,一直灰暗阴沉的情感基调来讲述了这个离奇的家族。布恩迪亚家族所拥有的孤独不是灵魂高洁所带来超常智慧和人格孤独,而是人心之间不愿拆去隔阂,是一种“不懂爱”的孤独。

“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作者马尔克斯曾说。

愿无人再经历这样冷寂的一生,愿人人团结一致,愿拉丁美洲的历史不再上演。

相关推荐

  • 百年孤独阅读体会(实用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4.以下是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当我合上《百年孤独》的最后一页,突然感到前

  •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大全(19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并持续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常见错误和不足,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改进。

  • 百年孤独读后感悟(精选17篇)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概括,更是对自己对书中观点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大一的时候,我在室友的书

  • 百年孤独读后感大学生(通用14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动的情感输出,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察作品的艺术魅力。接下来是几篇有意思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启示。

  • 百年孤独十五章的读后感(优秀18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阅读下方的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者对同一本书的解读和思考方式的差异,体现了读者的独特观点

  • 百年孤独节选读后感(汇总23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它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阅读的启示。

  • 世界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汇总14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的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深化理解和提升阅读体验。以下是一些网络上热门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和思考的素材。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

  • 百年孤独阅读心得大全(2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心得体会是人们在某个经历或活动后,对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它可以促使我们思

  •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大学大全(14篇)

    读书心得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对书中内容和思想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活动,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我最近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需要写下我的读书心得了吧

  • 百年孤独第一章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形象情感的投射,也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赞许和思辨。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百年孤独》这本书

  • 大学生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9篇)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重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既要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要通过合理的论证和事实支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值得反复品味

  • 百年孤独读后感大学生(热门18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某个作品后,对其内容、结构、主题等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

  • 百年孤独读后感悟(通用21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拓宽了我的视野。下面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他们通过文字表达了对书籍的思考和体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 百年孤独读后感大学生(专业17篇)

    读后感是一种自我思考和交流的方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是一些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感悟,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 百年孤独十五章的读后感(精选19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和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读书印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欢迎大家共同交

  •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大学范文(12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主题,并加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印象。接下来是一些书籍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写作有所启发。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